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伊藤仁斋诠释《中庸》之盲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朱熹       良知     中庸发挥     伊藤仁斋   中庸章句         孟子   已发未发   天命  
描述: 德川时代的古典儒学者伊藤仁斋,为儒家经典《中庸》所作的注释书《中庸发挥》,检视了原典中的术语在古文中的用途,企图恢復这些术语的「古义」。數百年前,朱熹诠释《中庸》的《中庸章句》,提出一些形上学术语,伊藤大力修订朱熹的形上学术语,认定朱熹「静态抽象」的理 学对「动态真实」的存在没有任何影响,也不能当作人生实践的方针?相反地,他试图证明原始的《中庸》不但实际,对人類倫常关系的行为也有影响。伊藤仁斋的立场带有地域色彩,也反映出日本对朱熹术语的理解,他们认为朱熹的重要概念(例如「理」)是呆板而造作的。伊藤质疑朱熹体系的一贯性和重要性,并发展出对人類价值观的「常識論陈述」,以符合实际社会的形构。尽管有这样的背景,伊藤仁斋在《中庸发挥》的論证,完全是根据他对文本的古典派分析,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检视他的論证。本文认为伊藤过度修正朱熹和宋朝儒学对中庸的形上学诠释,因此在概念上没有足够的基础,來支持他在自己在解讀《中庸》时企图注入的孟子观念。他大胆解构朱熹的架构,而且只认知到日常生活具体的现实和经验,却悄悄注入孟子的观念。《中庸》所代表的传统比孟子更早,孟子企图把这个传统发扬光大,而非取而代之,显示伊藤的作法只是白费力气。本文在结論指出,伊藤仁斋是透过本身的文化和年代的角度來诠释《中庸》,他对原典术语的诠释,和古典及南宋时代的中国截然不同。此外,他认为《中庸》指的是一般适当行为的典范,而非中国原本的「不偏不倚」的意思。尽管伊藤的陈述和中国儒学有所差異,他确实恢復了原典当中的某些人文主义精神。伊藤运用他古典主义的方法,一开始的作法是正确的,可惜他的盲点让我们无法得知正宗儒学的目标。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