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日本江户时期伊藤仁斋《大象解》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阅江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象解》   《周易》   伊藤仁斋  
描述: 日本江户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伊藤仁斋肇始了日本古学易学。《大象解》中虽然继承了程颐《程氏易传》以及朱熹《周易本义》的某些思想,但也对程颐《程氏易传》以及朱熹《周易本义》对《周易·象》的解释进行了超越,故而伊藤仁斋的《大象解》显示了日本儒学界对《周易》的热衷,也显现了日本学者对《周易》的深入研究
从伊藤仁斋“道论”的重构来看德川儒学“反朱子学”之特色
作者: 吴震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论   仁斋学   伊藤仁斋   反朱子学   儒学日本化  
描述: 伊藤仁斋为17世纪日本“古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川早期“反朱子学”思潮的重要推手。他以复原儒学古义为方法,通过批判宋儒形上学,以重建儒学“道论”,形成了独特的仁斋学。他认为“理本死字”而“道本活字”,提出了“一乎生故也之理”、“一乎生故也之道”的命题,将理和道视作宇宙生生化化之过程本身,其道论思想的特质在于:道在事中、俗中,强调“道”的人伦日用性、平常可行性,反对宋儒将“理”或“道”解释为“来历根原”的形上存在。仁斋学之“反朱子学”的案例表明,近世日本儒学已开启了“日本化”进程,仁斋学便是儒学日本
江户时期伊藤仁斋与山崎暗斋儒学之异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户时期   儒学派   朱子学   伊藤仁斋   山崎暗斋  
描述: 日本江户时代的伊藤仁斋儒学派和山崎暗斋儒学派,是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儒学而形成的两大派别,二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的思想分歧。即伊藤仁斋儒学派和山崎暗斋儒学派都重视儒家学派,都关注了儒学中的朱子学,具有重视人伦道德等共同点,并尝试为中国儒学日本本土化做出了努力。尽管如此,两大学派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也存在诸多差异。
伊藤仁斋《论语古义》对朱子学的异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本儒学   朱子学   伊藤仁斋   古学派   《论语》  
描述: 在探究朱子学对日本近世思想形成的影响时,将伊藤仁斋的《论语古义》与《四书集注》比较是其关键节点之一.若以朱子学为背景,仁斋对以朱子学的否定主要体现在:经典上改重《论语》;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对具体事务的指导.若以古学派甚至整个日本儒学为背景,则仁斋对朱子学的继承体现在:尊孔、训诂和诠释观.故伊藤仁斋对朱子学的异化主要是从原儒的角度瓦解朱子学和突出的实学观.
日本近世儒学者的汤武放伐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日本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国   汤武放伐   尧舜禅让   世儒   林罗山   山崎   文王   朱子学   伊藤仁斋   君臣之义  
描述: 日本进入近世以后,德川幕府把朱子学作为官学,从而使朱子学走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对日本的近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统治权虽然掌握在幕府手中,但天皇仍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朱子学所宣扬的君臣上下秩序和大义名分思想,使日本的朱子学者逐渐背弃了幕府的立场,转而拥护天皇统治,并最终导致幕府统治的瓦解.近世朱子学者的汤武放伐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伊藤仁斋诠释《中庸》之盲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朱熹       良知     中庸发挥     伊藤仁斋   中庸章句         孟子   已发未发   天命  
描述: 德川时代的古典儒学者伊藤仁斋,为儒家经典《中庸》所作的注释书《中庸发挥》,检视了原典中的术语在古文中的用途,企图恢復这些术语的「古义」。數百年前,朱熹诠释《中庸》的《中庸章句》,提出一些形上学术语,伊藤大力修订朱熹的形上学术语,认定朱熹「静态抽象」的理 学对「动态真实」的存在没有任何影响,也不能当作人生实践的方针?相反地,他试图证明原始的《中庸》不但实际,对人類倫常关系的行为也有影响。伊藤仁斋的立场带有地域色彩,也反映出日本对朱熹术语的理解,他们认为朱熹的重要概念(例如「理」)是呆板而造作的。伊藤质疑朱熹体系的一贯性和重要性,并发展出对人類价值观的「常識論陈述」,以符合实际社会的形构。尽管有这样的背景,伊藤仁斋在《中庸发挥》的論证,完全是根据他对文本的古典派分析,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检视他的論证。本文认为伊藤过度修正朱熹和宋朝儒学对中庸的形上学诠释,因此在概念上没有足够的基础,來支持他在自己在解讀《中庸》时企图注入的孟子观念。他大胆解构朱熹的架构,而且只认知到日常生活具体的现实和经验,却悄悄注入孟子的观念。《中庸》所代表的传统比孟子更早,孟子企图把这个传统发扬光大,而非取而代之,显示伊藤的作法只是白费力气。本文在结論指出,伊藤仁斋是透过本身的文化和年代的角度來诠释《中庸》,他对原典术语的诠释,和古典及南宋时代的中国截然不同。此外,他认为《中庸》指的是一般适当行为的典范,而非中国原本的「不偏不倚」的意思。尽管伊藤的陈述和中国儒学有所差異,他确实恢復了原典当中的某些人文主义精神。伊藤运用他古典主义的方法,一开始的作法是正确的,可惜他的盲点让我们无法得知正宗儒学的目标。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