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淮南子》道论与两汉政治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文化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论   两汉政治   《淮南子》  
描述: 《淮南子》是刘安献给汉武帝的"帝王之术",是为汉王朝安邦治国的政论书,它与两汉政治关系密切。刘安提出的"无为而治",是对汉初黄老治国思想的理论总结,书被献给武帝以后,书中论述的一些理论,如宇宙论中的天人感应说、政治论中的儒、法、道兼用思想,都对武帝及以后的治国思想产生了影响。
试比较先秦儒法两家法思想的道论基础
作者: 暂无 来源: 滁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论   法家   儒家   法思想  
描述: 先秦儒家和法家都将“道”作为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出发点。儒家道论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法家所谓的道是指法治之道。两家道论内容的不同导致二者法思想的差异。二者的道论也有其共性。其在道论的思维方式上有一致之处,即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又根源于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即二者在文化上是同源的。这种思维方式将天道、人情、法律合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法的独特之处。儒法两家道论的共性也是二者在汉以后能够合流的内在原因。
至美无象——论道家的美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至美无象   道论   美学   意境  
描述: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中 ,其核心思想的来源是儒、佛、道三家。儒家美学以仁义为基础 ,提倡“尽善尽美” ,“充实之谓美”。佛家美学以“真如”为核心 ,推崇“远、虚、淡、静”的审美情趣。道家美学以“道论”为依据 ,强调“美”与“真”的和谐统一。就此而言 ,可以说作为中国美学中永恒追求的至极意境 ,正是道论在艺术领域中的延伸与拓展。
原始道家的道论与心性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论   原始道家   心性  
描述: 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讨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儒、 释、道三家都曾开创出本门独特的心性思想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一些学 者一直存在一种误解:以为道家(涵道教)之讨论心性问题乃是由于佛教尤其是禅宗“明心见性”思想 刺激的结果。本文作者通过对原始道家道论、心性论思想的研究,认为原始道家以精神提升为归依 的心性哲学乃是内在于其修道、体道思想之中。心性思想奠基于道家道治基础之上,是道论逻辑展 开的必然结果。作者还着重结合禅宗心性理论探讨了原始道家心性思想的特色。
原始道家的道论与心性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论   原始道家   心性  
描述: 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讨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儒、 释、道三家都曾开创出本门独特的心性思想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一些学 者一直存在一种误解:以为道家(涵道教)之讨论心性问题乃是由于佛教尤其是禅宗“明心见性”思想 刺激的结果。本文作者通过对原始道家道论、心性论思想的研究,认为原始道家以精神提升为归依 的心性哲学乃是内在于其修道、体道思想之中。心性思想奠基于道家道治基础之上,是道论逻辑展 开的必然结果。作者还着重结合禅宗心性理论探讨了原始道家心性思想的特色。
从伊藤仁斋“道论”的重构来看德川儒学“反朱子学”之特色
作者: 吴震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论   仁斋学   伊藤仁斋   反朱子学   儒学日本化  
描述: 伊藤仁斋为17世纪日本“古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川早期“反朱子学”思潮的重要推手。他以复原儒学古义为方法,通过批判宋儒形上学,以重建儒学“道论”,形成了独特的仁斋学。他认为“理本死字”而“道本活字”,提出了“一乎生故也之理”、“一乎生故也之道”的命题,将理和道视作宇宙生生化化之过程本身,其道论思想的特质在于:道在事中、俗中,强调“道”的人伦日用性、平常可行性,反对宋儒将“理”或“道”解释为“来历根原”的形上存在。仁斋学之“反朱子学”的案例表明,近世日本儒学已开启了“日本化”进程,仁斋学便是儒学日本
先秦儒家道论与汉代经学的兴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经学   经学解释学   先秦儒家   道论   认识论  
描述: 儒家学说由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转变为汉代经学 ,其中有着内在的思想发展规律。考察先秦儒家道论 ,可以看出 ,孔孟之道重在日常的人伦践履 ,荀子论道更强调其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 ,《易传》则通过道、意、言的关系 ,把道与儒家经书紧密结合起来 ,突出了经书的真理性。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道论 ,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论和“微言大义”的经学解释学 ,为汉代经学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道得天人际 主遗六合外——镜鉴西方,看儒家道论入世务实文化意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论   践行   务实   思辨   入世  
描述: 在宗教神性文化的时代,在本体论超越现世哲学盛行的文化氛围中,儒家以天人相交、相预的道学另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入世践行蹊径,造就了中华民族“重实际而黜玄想”、“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文化精神。与西方哲学悠久的理性思辨传统相比,儒家道学的基本趋向是实践论。中华文化之重实践讲中庸行忠恕、高雅而又朴实、底蕴厚重、圆融和合而又颇具浩然气概的特点,西方文化之重思辨讲理性求主义、绝假纯真、严格、严谨而又富于探索精神的传统,都与这种哲学致思趋向的差异密切相关。
王弼注《老子》之思想资源——从先秦到汉魏思想发展进程来看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论   崇道重儒   圣人观   注《老子》   思想资源   王弼  
描述: 学术界探讨王弼哲学的思想资源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老子》文本、家学渊源、荆州学风与汉魏时期的社会思潮。而从先秦到汉魏思想发展进程这一视角来探讨王弼的哲学思想资源,则被忽视。《吕氏春秋》、《淮南子》、《老子指归》等著作的"道"论思想展现了由宇宙本源论向本体论转化的思想脉络,王弼的"以无为本"承接了这一思想资源;先秦以来的崇道重儒传统是王弼提出"崇本举末"主张的思想基础;王弼的圣人观体现了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可说”与“不可说”:中国道论之“建构”、“瓦解”及“开显”
作者: 暂无 来源: 诗书画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照化   客观论   话语系统   道论   程朱   朱子学   体道   开权显实   共相   物论  
描述: 本文以“存有论”与“道论”的对比——西方由“共相的升进”推于至高存在;中国由“生命的交融”感而遂通——来豁显东方式“解构”与“建构”的哲学特色。大体说来,西方传统为“话语系统的客观论定”,中国传统则是“气的絪缊造化”。“建构”乃是“上通于道”、“下及于物”的活动;“瓦解”则由“已论之物”还原至“未论之物”。“上通于道”是体道的活动,让道的光照化掉知识系统的执著与染污。体道活动是循环的上通于道又下及于物,下及于物又上通于道;这可说是“开权显实”的开显过程。笔者以程朱、陆王为例示,并对比儒、道两家展开理解。认为由体道活动而来的批判、瓦解,是对原建构的反省,是新建构的基础。体道活动不是放弃自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