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和老子的圣人观比较
作者: 邹彩娟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老子   比较   孔子   圣人观  
描述: 自古以来,中国就没有一神论信仰,但却极度崇拜圣人。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社会动乱,人民疾苦,兴起了一阵“圣人崇拜”之风。诸子百家都通过神化圣人来表达自己治国救民的理想。儒、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二者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孔子和老子分别作为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其二者的圣人观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比较孔子和老子的圣人观念,挖掘其内涵,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加深对圣人观念的认识和理解。“圣”最初是听觉器官与发音器官的统一,而后渐渐被引申为聪明睿智之意,作为一种事实判断用来描述人的特征。“圣”字内涵的
王弼儒道会通思想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道会通   以无为本   圣人观   王弼  
描述: 王弼将道家本体论引入儒学,建构了"以无为本"会通儒道的玄学本体论;又从这一本体论出发以道释儒,予圣人观以新的解读。通过对"无"与"有"、超越与现实的双向诠释,王弼巧妙地解决了儒家与道家内在的紧张,为魏晋玄学的发展定下了理论基调。王弼发掘儒家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本身存在着误解甚至曲解先秦儒学本义的问题,故其会通儒道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缺陷。尽管因此而饱受诟病,王弼仍不失为魏晋时期创造性融合儒道思想的开拓者。
王弼的圣人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人观   玄学   王弼  
描述: 王弼的圣人观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圣人体无与圣人有情。体无突出了圣人的玄性,有情则彰显了圣人的人间性。无为体,情为用,无是自然,情亦是自然,体与用的圆融,恰在于此。在王弼的圣人观中,体现的是魏晋士人将文化正统与价值追求融合的努力。外儒内道所导致的结果是,对圣人的关注由外在转到内涵,圣人不再是只有公共意义的摆设,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有性的个体。这是王弼的独创,也是时势使然。
论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性   《论语义疏》   圣人观   三教融合  
描述: 南朝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从先秦圣人观发展而来,经过两汉及魏晋学术的熏陶涤荡,吸收融合佛道思想而成型。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从内涵、人性论基础和价值启示等个方面都凸显出儒为宗、融合佛道的特征。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圣人观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郭店楚简   中国文化   圣人观  
描述: 老聃把圣人当作他人格境界和人生境界的道之象征;子思、孟子把圣人请回人间,使平民圣人化成为可能;今本(通行本)《老子》则赋予它权术的色彩。道、儒、法思想如此交融激荡,汇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
论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藏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性   《论语义疏》   圣人观   三教融合  
描述: 南朝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从先秦圣人观发展而来,经过两汉及魏晋学术的熏陶涤荡,吸收融合佛道思想而成型。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从内涵、人性论基础和价值启示等个方面都凸显出儒为宗、融合佛道的特征。
庄子、郭象圣人观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郭象   庄子   圣人观  
描述: 庄子的圣人观否定社会现实,认为"圣人"是超越现实、还朴归淳,具有最高人格的方外之人,他强调的是对原始自然的遵循和效仿,追求的是配天地之德的至高境界。郭象的圣人观肯定社会现实,无意于彰显圣人的神性和超越,而着意于圣人与世无刃、与百姓无隙的闲恰与自得,他强调圣人要无心以临天下,既内具圣人之德,遗世离俗,又外施王者之政,涉世入俗。庄、郭圣人观的不同,体现了二者思想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援儒入道、以道释儒、儒道会通的学术特点。
杨万里易学与诗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通变观   圣人观   易道   诗学   兴上论  
描述: 杨万里之易学注重阐明儒理,又于义理中参证史事,强调对人事的思考和天理的体悟。他认为易道之发扬关键在于圣人,因为圣人心性贞正、不变而常,故能取法天地,沟通天人,将天地之神聚于一心。进而,杨万里将此圣人感应天地,体悟易道之法应用到诗歌创作当中来,形成了其“兴上”论中独特的感应观念,他通过对《咸》卦的体悟,主张在感应过程中“无思”而“虚照”,强调心的重要作用。在此体悟之上,杨万里融合了苏轼和吕本中的诗法理论,另辟联径形成了其既注重对法本身的了悟,又重视直触万物的诗法论和通变观。
王弼注《老子》之思想资源——从先秦到汉魏思想发展进程来看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论   崇道重儒   圣人观   注《老子》   思想资源   王弼  
描述: 学术界探讨王弼哲学的思想资源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老子》文本、家学渊源、荆州学风与汉魏时期的社会思潮。而从先秦到汉魏思想发展进程这一视角来探讨王弼的哲学思想资源,则被忽视。《吕氏春秋》、《淮南子》、《老子指归》等著作的"道"论思想展现了由宇宙本源论向本体论转化的思想脉络,王弼的"以无为本"承接了这一思想资源;先秦以来的崇道重儒传统是王弼提出"崇本举末"主张的思想基础;王弼的圣人观体现了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孔孟荀的圣人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泰安师专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赤子之心   政治理想   孔孟荀   孔子   现实生活   圣之时者   圣人观   孟子   以德服人  
描述: 中国是一个崇尚圣人的国度,圣人观念和思想从许多方面表现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哲学史,圣人观念从原初的含义到它的引伸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本文仅就孔孟荀的圣人思想来考证原初圣人观念和思想的演化和形成。 在圣人观念的历史累积过程中,“圣人”的最初含义所表现的智慧因素被充分放大和强化,以致成为“圣人”的标准的首要前提,“圣人”被认为是天下的最高智慧者,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多次谈论过孔子如何为“圣人”的问题,“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子乃一介布衣,但却被弟子和后人尊为“圣人”,这不能不与他的多能、多智有关。 “多能”,即“是人”知识无所不备,能够通达任何真理—“道”,“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孟子·尽心下》),“圣人者,道之管也(《荀子·儒效》)”。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理性主义者荀子,更是放大了“圣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