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礼与法:两种规约形式的符号学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语言       符号学  
描述: 礼乐符号与法律符号都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对人的表意行为进行规约的形式规则。礼的分节控制社会的分层,礼的稳定性带来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性。法源于礼,法家用术重势,其根本原因在于重建统治阶层的符号宰制权。法家的事功倾向适应了统一的需求,但缺少制动价值则转向极端功利主义,礼法互用是对儒家道德自律下形成的制动价值的肯定。儒表法里的实质是“动制同源”,单一的元语言“礼”使得历史演进缺乏必要的符号动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论曹操的兵儒合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曹操   兵学   武德  
描述: 以德治军和以法治军互为映衬。传统武德文化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以德治军的思想底蕴。文章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曹操的武德思想作了探索,并从其戎马一生的军事实践、为政韬略、人才思想三个主要方面展开论述,进而发掘了曹操武德思想兵儒合一的独特表征,是解读曹操的一种全新尝试。
王维、李商隐碑铭文比较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李商隐   王维   碑铭文  
描述: 王维与李商隐都是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都以诗歌著名,而他们包括碑铭文在内的骈文,同样超群拔萃。总体上说,二家碑铭各具面貌,王维臻于雅而商隐偏于华,是唐代碑铭文的两种范式。然二家也有相近之处,即入世儒宦之碑铭雅韵古朴,出世僧道之碑铭华辞流荡。
论观音变性与儒释文化的融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音   女相演变   孝道   佛教的中国化  
描述: 众所周知 ,观音形相一般都以女性出现 ,但它的原型却是男性相。观音何时变性 ?为何能得到中国民众的广泛信仰 ,顶礼膜拜 ?其怎样适应中国的儒家文化 ,变成了中国化的女神
沈曾植与佛教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曾植   佛教   考据   诗歌   融合  
描述: 本文以晚清民国同光体浙派代表诗人沈曾植为中心,研究其学术、文学、出处与佛教之关系。佛教、儒学与中国古典诗歌一样,都面临着现代化的压力。沈曾植其实有意通过佛教来融合当时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事实上,他的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在义理方面,他主张儒释合一,并且对佛教内部各宗派平等对待,开日后太虚法师判教之先声。在考据方面,他对于禅宗史的考订,远早于日后的胡适。在文学方面,他在诗歌中大量使用佛典,继承发展了自朱彝尊、钱载以来浙派诗人好用奇字僻典的艺术风格。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圣人观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郭店楚简   中国文化   圣人观  
描述: 老聃把圣人当作他人格境界和人生境界的道之象征;子思、孟子把圣人请回人间,使平民圣人化成为可能;今本(通行本)《老子》则赋予它权术的色彩。道、儒、法思想如此交融激荡,汇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质疑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武帝   罢黜百家   董仲舒   独尊儒术  
描述: 中国思想、哲学与文化史的众多论著皆谓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武帝即将其奉为统治思想.历代沿袭其说,已成定论.通过对汉武帝用人、崇儒的终始加以考察,发现汉武帝时期是儒、法、道并用.儒家定于一尊有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论《法言》的尊圣崇经与儒学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批判   扬雄   法言  
描述: 扬雄象《论语》而撰《法言》,与西汉后期的社会政治和学术风气密切相关。他以当代孟子自居,对西汉以来的今文经学、谶纬神学、《太史公书》以及先秦时期的诸子学说,广泛而深入地进行批判并力图加以纠正。他还明确界定诸子为“其知异于孔子”者,并赋予儒以新的文化内涵。《法言》的尊圣崇经,不是保守倒退地简单复古,而是自觉奉行儒家经典的真正内涵,坚决捍卫孔孟之道的基本精神。
毛泽东诗词与中国美学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   诗词   意境  
描述: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四位一体角色在古今中外历史上绝无仅有,前三种角色与后一种角色有内在联系。毛诗的总体美学特征是崇高之中的和谐:力之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山、雪、梅成为其诗的中心意象,壮丽是其诗词意境的特征,在儒、道、屈、禅传统美学之后开辟了新的天地。
严遵哲学——魏晋玄学的先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无神论   境界   明帝   汉书·艺文志   思想体系   魏晋玄学   严遵   四库全书总目   玄冥  
描述: 严遵(或作尊),字君平。蜀人。“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才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无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旨,著书十余万言。扬雄少时从游学。”①原姓壮,后人避明帝讳,改称庄为严。严遵著作,《汉书·艺文志》未著录。《隋书·经籍志》著录为《老子指归》十一卷,《唐书·经籍志》则为十三卷、十四卷(包括末尾序目为十四卷)。今本唯存七卷至十三卷,另附序目。《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必遵为散佚”,“能文之士所赝讬”。唐鸿学等考辨其“确为君平所作”。此书即使有后人附盖的部分,大体应是严遵所作。严遵继承并发展了先秦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使之与儒、法的名分、中庸调和、刑名法术等思想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反映了封建农民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反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