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诗教与礼乐观发凡
作者: 李振纲   芦莎莎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教   孔子   礼乐   人文关怀  
描述: 孔子诗教的思想主旨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敦厚纯洁的情感提升人的理想、道德、人格、情操。敬莫大于“礼”,隆礼是华夏文化的根本特色,也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援礼入仁、质重于文、和谐有序、严责僭礼构成孔子礼教的人文特质。乐莫大于“乐”,人歌而和、闻韶忘味、评章韶武、与太师说乐、晚年正乐,鲜活表明孔子的音乐造诣和艺术修养。以“诗”来兴发志向,以“礼”来立身处世,以“乐”来陶冶性情,集中体现了孔子教化哲学的人文精神。
论“重写儒学史”与“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
作者: 黄玉顺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现代化版本   儒学   重写儒学史  
描述: 儒学是积极入世的学问,每个时代的儒学都是在回应那个时代的问题,从而在观念上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成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形态。然而,一方面,现有的儒学史的叙述,例如所谓“宋明理学”研究,往往脱离了儒学的历史时代性质,成为一种纯粹的概念游戏,遮蔽了儒学的时代特征真相,有鉴于此,我们提出“重写儒学史”问题;另一方面,当代儒学面临着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全球化等问题,需要建构儒学的现代化的学术形态,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这是“续写儒学史”,即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写儒学史”。
中华帝国晚期儒学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围绕“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的思考
作者: 刘宏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性   历史脉络   儒学   现代化  
描述: 现代化意味着市民社会的出现和现代性观念的觉醒。就此而言,儒学的现代化应当追溯到晚明时期。中华帝国晚期,儒学现代化经过了三个阶段:晚明时期出现的“尊情反理”思潮是现代性观念的先声;明清之际完成了儒学政治理念的转型和儒学经典的复兴;乾嘉时期在重新阐释原始儒学中“情”“理”“礼”“仁”等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迥异于程朱理学的新义理观。重新认识此段时期儒学现代化的历史脉络,有助于为正在构建的中国现代性服务。
论“世界性”与“地方性”——马克思与儒学的视角
作者: 朱承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性   世界历史   天下   地方性   民族国家  
描述: “世界”与“地方”的观念冲突一直以来是中国思想中的重要问题。从马克思思想的角度看,随着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单一民族的问题往往都能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问题,因而我们更应该从“世界性”的视角来反思地方性、民族性的问题;从传统儒家的角度看,“天下”观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思考世界性问题,因而具有超越“地方性”“民族国家”的意义。当代中国既要超越“地方性”的局限,又要摆脱“华夏中心主义”的观点,形成一种理性的、开放的“世界性”视野。
理学视域中的道统与政教——以朱子《论语集注》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代之治   道统论   理学  
描述: ”政教理想的产物。其作用机制表现在:1.经由性理思想的奠基,三代礼乐从封建制中分离出来,礼乐重建的主体从贵族阶层转移到平民群体;2.以道心人心之辨重构日常生活的公共性(神圣性),每一个体内在本性的实现,也是礼乐生活之神圣性的达致。
抑扬古今 抒泄孤怀——熊十力《重印周易变通解序》发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周易变通解》序   易学哲学  
描述: 熊先生治学,一如其为人,从不轻率应付,无论是撰写鸿篇巨制的论著,还是与弟子友人书信往来,均十分认真,且多与评章学术、证会本体、安顿生命的哲学攸关。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或思想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最根本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根基。《重印周易变通解序》言简意赅,堪称是一部袖珍版易学小史。序文对儒易道易、汉易宋易、扬雄《太玄》、船山易学、清学流弊及《周易变通解》的评章指点,与《新唯识论》《乾坤衍》新易学哲学前后相承,虽难尽周备公允,却多有独见慧解。
庄周梦蝶:章太炎生死观的诠释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周梦蝶   生死轮回   经国济世  
描述: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释道对于生死问题皆有论述。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肩负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生死问题成为动荡年代最需直面的问题。章太炎的生死观主要通过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观来诠释庄子的“庄周梦蝶”得以彰显,他将己意蕴于庄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经世理想与救国情怀。章太炎从佛教的生死轮回和庄子的“庄周梦蝶”入手来充分挖掘并诠释庄子的这一命题,较之以往注家更有特色。
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对“天”的重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天主教徒     天主   儒学   天主教  
描述: 明末清初的儒家天主教徒代表了儒学和天主教教理两种文化对话和融合的士人群体,天主教化儒学则是其耶儒互释和融合的以儒学为思想本位的思想体系。本文详论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对传统天观的天主教化改造,这种改造后的天道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儒学本位的耶儒融合。
陆贾的“无为”观及思想史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史意义   无为   陆贾  
描述: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汉初"无为"政治源自黄老道家,而陆贾的"无为""有启文景萧曹之治者",理所当然属于黄老道家。其实,其"无为"是以儒家"道德导向无为"为主干,以道家"自然无为"、法家"法术势无为"为补充。这为重新审视汉初"无为"政治的思想渊源及儒学在其中的地位提供了新视角。汉初"无为"是道、儒、法三家"以秦为鉴"提出的相似治国之策,故"文景之治"仅仅归功于黄老道家显然不妥,儒家也起了重要作用。同样,汉初儒学也并非学界通常所认为的处于在野地位,而是早已开始和王权结盟,"独尊儒术"只不过是二者结盟水到渠成的最终结果。
杨慈湖心学工夫的道德困境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起意   杨慈湖   道德困境   禅宗   儒家  
描述: 在援禅入儒的时潮下,宋儒杨慈湖为臻于儒家"从心所欲"的道德化境,提出自认为源于孔子"毋意说"的"不起意"工夫论。追源溯始,"不起意"工夫乃是从禅家以"断烦恼"、"了生死"为旨归的"无念为宗"法门转手而来尽管慈湖经历了一系列"悟道"体验并多有高明神妙之论,却在根子上解构了传统儒学中道德与情感的生成系统,使其心学缺乏鼓舞人心的道德力量,也弱化了儒学开物成务的经世品格。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