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当代诗中禅道精神与现代主义之结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诗探索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禅道   禅境   道家   台港   西方现代主义   作品   禅宗   超现实主义   潜意识  
描述: 如同一棵树在接受阳光雨露滋润时,仍受着土壤中各种有机物的渗透一样,中国新诗的发展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也一直保留着传统文化影响的基因,有人称之为东方文化精神。其中儒、道、释三家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所不同的是,儒家的入世精神,则把诗人引向对现实的关注,并灌输进强烈的忧患意识,这就有了诗人对现实矛
“赋比兴”今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经学   艺术手法   赋比兴   兴于诗   章炳麟   社会作用   道德伦理   朱自清   雅颂   郑玄说  
描述: 自从《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兴于诗”,两千多年来,关于赋、比、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汉代经学家郑玄说:“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把“比兴”训为“美刺”“讽喻”,于是众儒便索隐影射、穿凿附会,把“比兴”解释为讽刺社会现象、宣扬道德伦理的诗的社会作用,以合于“文以载道”。刘勰也说过:“环臀以托讽”,“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这算是社会作用说。还有文体说。章炳麟《国故论衡·六诗说》中把“赋比兴”与“风雅颂”统称为诗的六种类型。朱自清也怀疑:“赋比兴”“原来大概是乐歌的名称,和风雅颂一样。”①此说本于《周礼》:“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传》中变称为
借笑反映内心世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语文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柏林   反映   内心世界   外貌描写   纯洁   矛盾   法德战争   受害者   祖父  
描述: 《柏林之围》中的儒夫上校的小孙女是法德战争的受害者。对这个人物,作者没有进行外貌描写,而是着力描写她的“笑”,采用一种以“笑”衬悲,以“谎”写实的艺术手法,来反映出这个人物复杂矛盾而又纯洁高尚的内心世界。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