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亦仕亦隐的隐逸情怀
作者: 暂无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冲和平淡   吏隐   韦应物   施闰章  
描述: 入仕与隐逸是施闰章与韦应物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作为儒官,身居郡斋却又心怀隐逸情结,“吏隐”是他们对二者的调和方式。细读二人诗歌,我们可发现二者的内容、风格、表现手法均非常接近。他们的亦仕亦隐的人生态度、冲和平淡又自然高致的诗歌风格、朦胧淡定的诗歌意境均展现出这一特点。
亦仕亦隐的隐逸情怀——施闰章与韦应物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冲和平淡   吏隐   韦应物   施闰章  
描述: 入仕与隐逸是施闰章与韦应物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作为儒官,身居郡斋却又心怀隐逸情结,"吏隐是他们对二者的调和方式。细读二人诗歌,我们可发现二者的内容、风格、表现手法均非常接近。他们的亦仕亦隐的人生态度、冲和平淡又自然高致的诗歌风格、朦胧淡定的诗歌意境均展现出这一特点。
韦应物的生命情怀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释道   韦应物   生命情怀  
描述: 诗人韦应物一生都是以追求浓郁的生命情怀作为人生观的根柢。韦应物人生经历的陡变、安史之乱的突发以及儒释道思想的融合,是导致他人生观转变的因素,也是诗人不断提升生命情怀追求层面的动因。
韦应物“吏隐”的矛盾思想对其诗歌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影响   “吏隐”思想   韦应物  
描述: 中唐大历诗人韦应物生活在动荡的社会里,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徘徊,是形成他亦官亦隐的矛盾思想的根源,而这种“吏隐”的矛盾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本文试从韦应物与王维的诗歌
试论韦应物诗歌中的吏隐主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郡斋诗   吏隐   韦应物  
描述: “吏隐”是反映和概括中国古代士人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重要概念。而唐代大历年间的诗人韦应物的吏隐心态既十分独特又具代表性,可谓集大成者也。儒释道的合力共同构筑了其独特思想的基础,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与
韦应物一生思想演变及刺滁时与佛道交流简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演变   困惑   韦应物   刺滁   禅宗   养生  
描述: 作为连接盛唐、中唐文化转型期的诗人,韦应物的诗风承上启下,他的思想更有转换时的蛛丝马迹。其特征是带着儒家士子的困惑而深入释道,最终初步体现了"释、儒、道"三教的圆融。这一结果如果说韦应物在关中时即经过努力有所铺垫,那么其完备则是在刺滁时达到的。
李白的“评弹力量”——关于“祁调”弹词开篇《秋思》的审美观照
作者: 暂无 来源: 曲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观照   碧天如水   一意   盛唐气象   儒释道   诗三百   邢晏芝   秋思   韦应物   刘长卿  
描述: 李白情结李白这个人,唐诗写得来“仰天大笑”,风头十足了1300年。苏州评弹有所记载的“李白形象史”其时长才不过70年。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时期,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杨振雄以评弹艺术为武器,要通过弘扬泱泱大国的中华文化来表达其内心一意抗日之豪情壮志。行动是价值最实际的体现。只看杨振雄——服膺儒释道、钻研诗书画、沉浸精气神,读的是大唐历史、背的是唐诗三百、步的是唐人意绪
唐诗僧皎然卒年考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僧   谢灵运   贞元   浙江长兴   皎然   颜真卿   卒年   唐代   唐德宗   韦应物  
描述: 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名清昼,俗姓谢氏,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谢灵运十世孙.他早年出家,性喜吟咏,以诗干谒当世名流显宦,与于(由页)、颜真卿、韦应物等均有交往,屡相唱和.著述甚富.有《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诗议》一卷,又预撰《韵海镜源》.
唐代茶诗选析(之七)──饮茶修身育德
作者: 暂无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唐诗》   茶诗   道德情操   现实主义   选析   江西省   儒释道   《茶经》   育德   韦应物  
描述: 唐代茶诗选析(之七)──饮茶修身育德江西省上饶茶厂吕维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开始和文化界、宗教界结缘,由药理功能、生理功能升华为精神功能,形成茶文化雏型。入唐,茶事继往开来,繁荣昌盛,发展成为一个里程碑。儒释道三教经过长期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到了唐代...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