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荷花情结”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审美观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荷花情结   莲荷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审美观照   佛教文化  
描述: 中国是荷花的故乡,古往今来,莲荷与国人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也逐渐形成了情趣盎然的荷花情结。荷花对华夏社会文化生活的观照具有普施性,它从最初的简单民间信仰到宏观性的社会思想,再到后来系统的佛、道、儒三家文化,荷花的象征意义被不断借用和重新赋予。荷花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特殊的宗教地位,并在佛学信仰体系中昭示着光明、美好、高尚和圣洁的审美教旨。
苏轼的悲剧意识与文化人格境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苏轼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境界   人生境界   审美观照   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文化史   《前赤壁赋》   时代风气   文化人格   儒释道   悲剧意识  
描述: 从根本上讲,苏轼的人格是适应时代要求所出现的文化人格。这一人格的出现,既是文化自觉的人在人类特有的悲剧意识下促动的结果,也是传统文化资源融合、成熟的自然呈现。强烈的弥合悲剧意识的需要促使富有自觉文化意识的人适应时代发展,融合儒释道等思想资源,形成了与以往士人人格境界有别的、富有新的内涵的文化人格境界,弥合了悲剧意识,铸造了中国文化史上典范的成熟文化人格。
李白的“评弹力量”——关于“祁调”弹词开篇《秋思》的审美观照
作者: 暂无 来源: 曲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观照   碧天如水   一意   盛唐气象   儒释道   诗三百   邢晏芝   秋思   韦应物   刘长卿  
描述: 李白情结李白这个人,唐诗写得来“仰天大笑”,风头十足了1300年。苏州评弹有所记载的“李白形象史”其时长才不过70年。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时期,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杨振雄以评弹艺术为武器,要通过弘扬泱泱大国的中华文化来表达其内心一意抗日之豪情壮志。行动是价值最实际的体现。只看杨振雄——服膺儒释道、钻研诗书画、沉浸精气神,读的是大唐历史、背的是唐诗三百、步的是唐人意绪
禅宗:直觉性美结构体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观照   王维   结构体   不立文字   禅定   法眼   以禅论诗   直觉性   妙悟   禅宗美学  
描述: 唐代一些诗人如王维、戴叔伦、綦毋潜等人的诗歌,那么冲淡、美丽、平和、似乎声色不露地描述着大自然的风光,有时又显得那沉寂、空灵。我们沉吟着,追索着,探绎着诗中所孕育的主体意绪。按照传统的儒、道美学似乎都无法作出解释,于是,我们在灵性慧感的意味中,寻找到一种新美学层次——禅宗美学。研究中国文学审美,倘忽略禅宗美学,则无法得其真蕴。
刘勰的“虚静”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主体精神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管子》   审美观照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风骨》   创作主体   文学创作过程  
描述: 本文认为刘勰受儒佛道诸家治心为本思想影响,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从创作主体角度明确提出了“虚静”理论。“虚静”之要意在于“卫神养气”,创作主体灌入以“志气”创作时才能文思泉涌;主体“虚静”,则必须去“物我”,在超越了物、我心智之后,才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万物,在创作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
主体精神与审美意识的觉醒--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潮之内核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精神   文心雕龙   世说新语   审美观照   魏晋南北朝文学   审美意识   艺术创造   文学思潮   精神自由   个体意识  
描述: 一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无疑受到儒、释、道、玄各家和政治、经济、宗教、道德诸方面的影响,但归结起来,我以为直接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潮并成为其基石的,是人们自觉的个体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崛起。先秦道家强调人的个体意识,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与宇宙本体“道”的同一而达到“逍遥游”,求得个体的精神自由。儒家则不同,它重视人的群体意识,关
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育思想   审美观照   中国古代   精神解放   人格完善   审美境界   美育作用   儒道   止咳糖浆   初步探讨  
描述: 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美育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借助它可以达到德育或智育的目的。即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其他教育活动。或称之为“寓教于乐”。实际上,美育不是一种“止咳糖浆”,而是有着自身的目的的。美学史上,席勒将美育视为精神解放或人格完善的途径。它使一切事物服从于美的法则。蔡元培则认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朱光潜便将文艺的美育作用归纳为“怡情养性”。他们的看法有着共同点,即都认为美育是通过审美,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这里,仅从中国古代儒、道、禅三家美学思想中,对美育的功能作一初步探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