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龙门子凝道记》名义考论:兼论元末明初婺州作家外道内儒的文风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库馆臣   子凝   元末明初   新道教   青萝   儒释道   仙华山   婺州   道教思想   作家群  
描述: 《龙门子凝道记》书名道教色彩浓厚,四库馆臣认为是"道家者言",而明人多以为旨归儒学。细考方志、史实及书后小记等相关文献,可知此书实为外道内儒之作,是宋濂以隐待仕、相机而动的思想体现。不独宋濂,元末婺州作家群普遍具有外道内儒的文风特点。究其根本,婺学以儒为主兼容百家的学风、婺州地域文化传统中浓郁的道教氛围、元末儒释道合流为一的趋势及新道教阳道阴儒的思想,是主要成因。
道佛成悲儒成喜:传统文化的现代形象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形象   儒家思想   文学创作   郭沫若   林语堂   施蛰存   儒家文化   传统文化   小说  
描述: 文章以郭沫若的《孟夫子出妻》、施蛰存的《黄心大师》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三部小说为中心个案,指出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存在贬儒、尊道、扬佛的倾向。作家的策略是,使用道德叙述原则和伦理标准,把儒家写成喜剧,而用人性叙述原则和人文标准,将道家和佛家写成悲剧,在道德叙述中摒弃了人性拷问,而在人性叙述中逃避了道德审判,这样就把本质相近,应该承担相似历史文化责任的道佛文化和儒家文化区别开来,也就造成了它们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命运。
论周作人的儒释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作人   思想内涵   人生道路   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文化语境   佛教文化   儒家文化  
描述: 周作人认为自己的思想半是儒家半释家,但长期以来,人们很少正视儒家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对他的思想、创作、人生道路的复杂影响,亦很少研究他这种独特的儒释观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以及它独特的思想内涵。本文认为,强调中国文化的根基是儒家而非儒教,自觉地解构儒家思想中的宗教性光环,并以佛教中反本体论的中观思想改造儒家的中庸思想,使原始儒家中富于理性和人道的思想精华真正发挥出来,形成既有中华文化之特色,又顺应世界潮流的新文明,是周作人儒家思想的最大特色,也是他对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最主要贡献。
子夏的思想特征及其家学渊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经学   子夏   孔子思想   思想特征   闻斯   儒学思想   死生有命   君子儒   子贡   春秋时期  
描述: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是孔子针对子夏思想中固有的求利倾向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孔子对子夏学术发展的期望。出身于卜氏世家的家学背景,使子夏具备了成为"君子儒"的潜质,这也深刻地影响了子夏的学习方式与思维习惯。在尚实、切用的夏学术与三晋文化开放进取、尚法求变的思想发生关联时,子夏的儒学思想也就找到了最适合的文化土壤,并最终成为汉代经学的重要来源。
以洋孝子孝女故事匡时卫道——林译“孝友镜”系列研究兼及五四“铲伦常”论争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类型   业儒   思想理路   思想革命   家庭问题   老古玩店   玛丽   翻译行为   伊凡   新文化派  
描述: 本文通过对林译《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双孝子噀血酬恩记》《孝女耐儿传》改写原作小说类型和主题的辨析,进一步揭示其"业儒"身份、"不类而类"的翻译策略及其匡时卫道意图对其翻译行为的操控;并将林纾的翻译与其创作结合在一起,作为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派的典型个案,重审林纾卫道的历史因缘、思想理路及其功过,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次思想革命,更是一场旨在"改革家庭"的社会改良运动的性质特征。
朝鲜古代《诗经》接受史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接受史   《诗三百》   《毛诗正义》   《诗经》学   古代   《毛诗序》   考论   朝鲜人  
描述: 与中国一样,朝鲜历来的儒学者都相信《诗经》经过孔子之手而被删修,最后成为了《诗三百》,所以将其信奉为至高的儒家经典。在长期处于汉字文化圈中的朝鲜文人学者那里,《诗经》无疑成为了反观自己的文学观、诗意识和理论批评的一面镜子。高丽王朝及其文人学者都把《毛诗序》和郑玄的《毛诗笺》等看成是《诗经》笺注和解释史上的正面传统,因为孔颖达等人的《毛诗正义》坚持了“疏不破注”的基本原则,传承着它们的基本内涵。李朝是朝鲜《诗经》学研究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期的《诗经》学研究越过《毛诗序》、《郑笺》、《毛诗正义》等中国宋以前对《诗经》的注释和解析工作,进入了一个以宋朱熹的《诗集传》为权威蓝本的《诗经》学注析和研究阶段。归根到底,朝鲜人把对《诗经》的研讨,看成磨砺自己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试金石。
熙宁变法语境下的学术纷争与辞赋创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北宋中期   政治革新   为政者   儒家思想   举贤任能   儒学思想   为政之道   话语空间   孟子思想  
描述: 北宋中期的政治革新是儒学实用主义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反映。从熙宁到元祐年间,政治革新导致的结党纷争,其背后是儒学各派之间的斗争。司马光等对当时如王安石的援佛道入儒的做法不能苟同,认为这样容易把士人引向玄虚之境。王安石等表现出的大举更张、力排异议,以及近乎独断专行的为政风格,营造出一种偏于法术的为政之道的话语空间,这使得熙宁新政似是而非地被罩上了法家用事的阴影。当新法扰民的担忧变成现实时,很容易唤起人们潜在的对儒家王道能否得到贯彻的焦虑。王安石及其后继者对于旧党的借题发挥置之不理,任由评说,甚至有的人还直接以法术之道游说君王。旧党人物多推崇孟子的仁政思想,希望朝廷能举贤任能,以民为本,简静牧民。
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白鹿原》重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教文化   白嘉   朱先生   陈忠实   《白鹿原》   中国古代文学   主要人物形象   人物塑造   子霖   寻根文学  
描述: 陈忠实以"地方志"和"家族史"模式结撰《白鹿原》,尽管田小娥等个别人物塑造集"柳青传统"之大成,更多人物则散落于密集的事件铺排而难以获得立体呈现。"事件大于人"本质上是"文化大于人",白嘉轩等主要人物形象驳杂并非个性丰富使然,而是作者让人物负载了太多文化信息所致。《白鹿原》在"寻根文学热"沉寂多年之后继续"寻根",但其所寻之"根"糅合儒、佛、道而以道教文化为主导,不啻为鲁迅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下一注脚。性、暴力、污秽场面的大量描写也与此有关。《白鹿原》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含蓄相对立的倾向暴露的另一传统,这在当代文坛亦非孤立现象。
宋初三朝学士词创作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咏物   王禹偁   唐人诗   晚唐五代词   应制词   真宗   词体   词学   词创作   诗法  
描述: 宋初三朝学士词创作,始终表现出崇文重儒的政治文化特征。当太祖太宗打击浮薄词人时,学士们远离具有浮艳传统的词坛。在太宗、真宗诱导下,学士们开始创作出风格清雅、意境阔大的应制词,随后主动引唐人诗材诗法入词,创立新词体,将多种风格内容引入小词之中,悄然扭转了晚唐以来词创作的方向。由于具有传播新王朝政治文化功能,又符合各种文学互渗发展的时代思潮,宋初三朝学士词创作,对后来词人的创作乃至处世作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分化与逆分化:《文心雕龙》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逆分化   齐梁   宗经   社会化功能   丽辞   《原道》   近现代文学   现代性意义   龙学   情采  
描述: 近百年来《文心雕龙》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在西方近现代文学观念影响下形成的。本文试图突破这一范式,以为《文心雕龙》主要面对和处理的是当时社会、文化及文学的分化问题。面对历代以来特别是齐梁时代"文"与社会政治、文教系统的分化、"文"的系统自身的分化、"文"的价值语义的分化,《文心雕龙》提出"逆分化(dedifferentiation)"的方案:不同于对文的分化激烈推进的"极度分化",也不同于简单抨击与反对的"反分化",而是尝试重新整合,重建(儒)道与文的一体关系。逆分化不仅是刘勰个人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价值理想,同时与源于商周礼治文明的处理社会政治、文化分化与整合的独特机制和模式密切相关。今天,如何在社会分化、文学分化的现代性状况之下设想和推进文学的社会化功能,成为中西共同面对的问题,以分化与逆分化为问题中心的《文心雕龙》也因此获得了自身的现代性意义。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