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文化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价值   主体精神   齐鲁文化  
描述: 齐鲁文化形成发展并从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所走过的路程,也正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诸子百家思想相通互补互为关联的诸多因素,规定了齐鲁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体精神。由儒家文化伦理政治类型所决定,齐鲁文化在总体上呈现一种以人生和人心为观照的特点;很早就上升为主流文化的独特机遇,使得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与我们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有很多相通重叠处;构成齐鲁文化主体的儒、道、墨、法等诸家人生价值观念及特定思维方式,共同作用于民族的社会心理及价值观念,形成中国特定的传统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凝成传统理想人格。
简论苏轼的文化人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精神   文化人格   苏轼  
描述: 苏轼以其颖异的资禀,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对之加以有机的组合融会,形成一个三教相辅相成的文化整体结构,作为自己文化人格的坚实基座。苏轼文化人格以其独立性、丰富性与多面性而富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在宋代士人及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感召力,也成为后世文化人所仰慕与仿效的人格范式。
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华教育导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欣赏   主体精神   意境   中国画   写意  
描述: 中国画具有七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儒、道、释等哲学文化思想以及民间艺术、外来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特有的形式体现着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必然影响到对中国美术的欣赏。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内向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主体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主体精神   内向思维   传统艺术理论   中国   阴阳学说  
描述: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根本途径之一,是从思维方式入手来探讨其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内向性的特征,中国思想史上的儒、道、佛三家,其哲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出典型的内向思维的特征.这种思维方式,直接导源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由此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铸就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鲜明的主体精神.
互补与整合──论刘勰文学理论体系“内儒外道”人格类型的构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儒外道   主体精神   人格类型   道家文学   理论人格   艺术意志   文学理论体系   儒家文学   《原道》   经典文本  
描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经学的衰落与道家玄学的崛起导致了经学的玄学化。在这样的语境下,儒道两家文学理论以阐释主体为中介,从外在的文化冲突转向内在的人格互补。这种从冲突转向互补的理论现象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走向自觉,且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史上“内儒外道”的批评人格。在刘勰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内儒外道”的人格互补类型在其深层心理是一个复合结构,它以“内儒”与“外道”这两个层面的整合凝聚为一脉“艺术意志”,从而制约着后世的文学现象及文学批评的发展。
再原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杂志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主体精神   思想研究   科学的有限性   思想家   关键特征   中西之争   海德格尔   本体论   存在危机  
描述: 读《熊十力思想研究》,令人感到熊十力的人格对于熊十力的哲学具有这样的意味:如果他不是这样生存着,那么他的哲学就是大可怀疑的——而这也正是一般儒学的一个关键特征。 五四以来,中国绝大多数思想家都环绕救亡图存、发奋图强这么一个中心目标来开展他们的哲思,在这一点上熊十力也不例外。不过,熊十力与许多思想家的一个重大差别在于,当别人旨在追求国家的强盛时,他追求的是精神的强盛。具体地说,有关国家的强盛,人们容
互补与整合(论刘勰文学理论体系“内儒外道”人格类型的构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儒外道   主体精神   人格类型   道家文学   理论人格   艺术意志   文学理论体系   儒家文学   《原道》   经典文本  
描述: 互补与整合(论刘勰文学理论体系“内儒外道”人格类型的构成)
中国古典诗学新探四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主体精神   儒家诗论   思想观念   意境说   孔子   诗学理想   论诗   中国诗学   王国维  
描述: 本文着重论证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演进不是沿着一条单线的轨迹前进,而它的理论形态也不是一种单项结构。文分四题论之:一、缘于春秋称《诗》之风的孔子《诗》教,以及缘此而形成的诗教传统,体现了古典诗学的致用观。而儒家诗论系统,则含纳了这种诗教传统面具有体用统一的特征,它所体现的美学精神在"和而不同"。二、在魏晋以降释、道融会的思想文化氛围中酝酿形成的古代意境说,它的实质在于以体虚穷玄的主体精神去规范"应物斯感"的诗学个性。而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则是对其蹈虚倾向的反正。三、源于西汉征实之风的"穷情写物"的创作实践,在与庄禅意识相互摄动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情在词外"而"状溢目前"的诗学理想。四、儒、释、道的撞击参融,导致了古典诗学形态的多元性,这既表现为整体上的多种审美追求,也表现为各家理论的多质结构,而其主要模式则在于玄佛明本而儒教设用。
刘勰的“虚静”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主体精神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管子》   审美观照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风骨》   创作主体   文学创作过程  
描述: 本文认为刘勰受儒佛道诸家治心为本思想影响,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从创作主体角度明确提出了“虚静”理论。“虚静”之要意在于“卫神养气”,创作主体灌入以“志气”创作时才能文思泉涌;主体“虚静”,则必须去“物我”,在超越了物、我心智之后,才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万物,在创作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
主体精神与审美意识的觉醒--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潮之内核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精神   文心雕龙   世说新语   审美观照   魏晋南北朝文学   审美意识   艺术创造   文学思潮   精神自由   个体意识  
描述: 一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无疑受到儒、释、道、玄各家和政治、经济、宗教、道德诸方面的影响,但归结起来,我以为直接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潮并成为其基石的,是人们自觉的个体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崛起。先秦道家强调人的个体意识,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与宇宙本体“道”的同一而达到“逍遥游”,求得个体的精神自由。儒家则不同,它重视人的群体意识,关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