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孔子的艺术人生
作者: 许丙泉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   孔子   人生   儒家  
描述: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接续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孔子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流,给中国人指出艺术人生的道路。孔子精通音乐、诗歌等艺术。孔子是教育家,他的教学过程充满艺术意味,培养出文质彬彬的君子。孔子的日常生活也是艺术化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表现出精神内涵。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以自己的艺术人生成为万世师表,引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也论孔子的女性观
作者: 张荣贵   答浩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利观   女性观   人性观   孔子   礼文化  
描述: 在孔子的理论里,女性其实本没有被容纳进去,她们完全是被忽略的群体;虽然孔子也提到夫妇“敬”、男女“爱”,却是为维护他的“政道”服务。礼崩乐坏的混乱社会,使女子触碰了孔子所维护的礼义道德,“女子”成了孔子要防范的群体。孔子的女性观与他生活的社会背景、思想体系一致,与他维护的礼文化、主张的人性观和义利观一致。
论元杂剧中苏轼戏的结尾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家   道家   结尾   元杂剧   苏轼戏   儒家  
描述: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式人物,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苏轼的一生,其思想比较复杂,集儒、释、道于一身。元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花间四友东坡梦》、《苏子瞻风雪贬黄州》对结局的处理就将苏轼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论苏轼诗中的农具意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具诗   归隐   苏轼   爱民  
描述: 农具意象在苏轼诗中频繁出现,不仅表现出诗人的爱民情怀与忧民之心,同时也是诗人在经历仕途波折后出世与入世矛盾抉择的体现,也折射出诗人儒释道思想相互融合后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
新媒介环境下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呈现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媒介   传承   儒释道精神   茶文化  
描述: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精神。经历了几百年的断代之后,中国茶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得以繁荣。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茶文化,以新的方式呈现着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其传承需借鉴日本和英国的茶文化,在经济与文化、高雅与世俗之间寻找平衡点,发挥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发展本土茶文化。
金朝“孔门禅”及其文学体现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赵秉文   文学   孔门禅   李纯甫   金朝  
描述: "孔门禅"是唐宋以来三教融通历史潮流的结晶,是金明昌时期至蒙古统一中国北方后的数十年间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儒、佛二家的互相渗透、融契。金朝中后期是孔门禅的发轫、深化阶段。赵秉文和李纯甫是金朝"孔门禅"的中坚人物。孔门禅与文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互动、互融在金朝主要通过赵秉文、李纯甫的诗文创作和理论得以体现。
师从之争:金代文学创作论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师心   师古   金代文学  
描述: 金代文学创作论贯穿着"师古"与"师心"之争。师古派的赵秉文师唐求意、崇尚忠厚之气,元好问则上追风雅,力主儒家中和之正,成为明代复古派的前身。师心派的李纯甫、李经主张以心为师,不蹈前人,对于纠正创作中缺乏创新的弊端有重要意义,开启了明代性灵派的先河。
利玛窦对儒学的理解及其对儒家经典的使用:以《畸人十篇》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畸人十篇   利玛窦   基督教   儒学  
描述: 作为西方第一位汉学家,利玛窦以欧洲天主教士独有的视角解读了儒学。他认为儒学是一个哲学流派并非宗教,在道德哲学层面与天主教义没有冲突。他用先儒经典中有关"天"的模糊概念"上帝"、"天帝"来诠释天主教的Dio一词,并将其译为"天主"。在利玛窦晚年撰写的道德伦理著作《畸人十篇》中,他引用《四书》、《五经》,成功地证明了天主教的两个重要学说:灵魂不灭说和天堂地狱说。
孔子不入晋国原因之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化传统   孔子   冲突性   晋国   鲁国  
描述: 春秋末期,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到过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晋国。从鲁、晋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孔子的以礼治国思想与晋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的冲突性和导致孔子临晋而返的直接原因三个方面,对孔子不到晋国的原因加以分析,同时亦可看出造成战国时期开始的儒、法之争的历史前因。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古代政治人物自杀行为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政治人物   自杀行为   文化基因  
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受先秦诸子生死观的影响,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政治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政治人物自杀行为遂为普遍接受。中国差序格局下的自我主义和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对政治人物的自杀行为形成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泛神论基因对古代政治人物信仰上的阻力小,使其易于采取自杀行为。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