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现象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道儒   三教合一   崆峒山  
描述: 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询的基础上,发现甘肃省平凉市的崆峒山地区存在着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现象。通过分析崆峒山地区的建筑特色、民众心理及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的文化内涵,认为这一文化现象具有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儒家中和思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中和思想   审美活动   传统回归   儒家  
描述: 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至今已有多年,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乃至消失,对这一现状有人忧虑有人肯定,有人重传统回归,有人重现实面对,同样深切的是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读得多了我也有了自己的
略论儒释道思想与苏轼的创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宋中期   三教合一   儒释道   创作   人生观   苏轼   社会责任感   “仁政”  
描述: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
从山水诗看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世界   山水诗  
描述: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仕不遇"的遭遇,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及隐逸行为三个方面,来揭示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并稍加探究了中国三大思想——儒、释、道在诗人隐逸行为中的引领作用。
从中国传统礼制解读明清时期章补纹样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纹样   政治化   中国传统   解读   中国人   礼制化   明清时期   部落社会  
描述: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及观念自古以来影响和制约着人们。据《易·系辞》记载,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就是说,在五千年前,人们就按照特定的样式穿着宽而下垂的衣裳参
为《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辨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范进   《儒林外史》  
描述: 众所周知,范进是文木老人在《儒林外史》中着意刻画的丑儒之一。渠热衷功名,迷恋仕进,一旦中举即四处秋风,进士及第后又上下联络、门生勾结,可谓俗极、恶极。然范进生来贤良,想来同荀枚匡迥之
魏延之“反”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魏延   苦肉计   诸葛亮   空城计   赤壁  
描述: 人说诸葛亮多智似妖刘玄德言其得孔明似如鱼得水战群儒,草船借箭,识破苦肉计,借东风为赤壁之胜夺下最大的砝码,骂死王朗,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三国演义》这部宏篇巨制无疑是为孔明书写了一本厚厚的功绩簿,而这本功绩簿在字里行间都是武侯诸的泣血忠心。
试论《史记》的人文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陵之祸   司马迁   自然观   史记   天人观念   孔子   历史人物   人文精神   静思考   忧患意识  
描述: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极为推崇道家,司马迁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但同时司马迁又曾受教于董仲舒,曾有"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孔子世家》)的想法,在他那里,儒和道并不矛盾。老子的自然观,公羊学的天人观念与"李陵之祸"使得司马迁得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冷静思考人与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