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书画艺术与西文绘画艺术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画艺术   西方绘画   艺术的本质   艺术比较   原始艺术   中国   19世纪末  
描述: 徐燕 如果从原始艺术算起,人类的艺术已有数万年的历史。但真正将艺术这一学科确立起米,应是19世纪末叶才逐渐形成。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有哪些特点?关于艺术的本质有几种看法呢? 其一,客观精神说。即各种思想都将其认为是一种“理念”,或者说成是客观宇宙的精神体现。其二,主观精神说。即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现的冲动。其三,模仿说或再说。西方文艺思想史上,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后更认为是“社会的再现”。 然而,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二者又是不可分的。其特征一,形象性:也就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这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其特征二,主体性:该特性体现于艺术生产的全过程,即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欣赏。而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性的特点,又丰要表现在其作品具有主体性及其欣赏具有主体性两方而。其特征二,审美性:即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还有传统审美及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集大成之所在。 那么,中国书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点义在哪里呢?应该说,西方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尤其是油画,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具影响的画种——它是用汕质、颜料在画布、木板或厚板上画成,其特点是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描绘对象生动逼真等等。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就在于真与美,特别是追求对象和环境的真实,并十分讲究透视解剖和尚形。而中国书画的艺术特点则主要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它是用毛笔、墨或矿物质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由此,便使得笔墨成为中国技法和理论的重要言语。而且构图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采用点透视法,从而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 从根本讲,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受儒、释、道影响很深,因此特别重视对意理的阐释。这一点,表现在书画中,便产生了主要是写意的的现象。这也即是齐白石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以及黄宾虹所说的“绝似物象者乃欺世盗名之画,绝不似物象者也是欺世盗名之画,而是似与不似之间是好画也。”二老都道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实质和特点!而西方绘画艺术为追求真和美,并求达逼真的效果,便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甚至使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以便不断为更逼真重复修改。中国书画技法上则极忌重复,讲究一次到位且有味道。中国书画尚意,这个意即力、势、韵,也即阴阳自然。而西方绘画在力的表现上,则阐释为大力士形象,即像现在健美运动员。如古希腊《拉奥孔群像》、罗丹的《思想者》等,均是用肌肉块来表现力的写实。而中国书画则用气(即阴阳)来表现力,如金刚力士、书法、五牛图等。这就说明,中国书画与西方绘画有着根本的区别。 那么,若从精神方面来看,中国书画与西方绘画又会有怎样的区别呢?首先,中国书画是一种更具有深厚能力反映自然实质的再现超越形式。中国书画精神十分丰富,其主要表现为道、气、心。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中国书画讲究“天人合一”、“自然之道”,并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这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中国书画不是把物质和精神分开,而是使二者浑然一体,认为这就是宇宙的本来状况。而西方绘画则正相反,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气是中国书画的生命性。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便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讲养气、道德修养,再与艺术家主观之“气”结合起来,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的神采与艺术生命的标志。于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里便有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法之说。西方绘画符和谢赫六法后四条,但致命点是缺少前两条。而这,正是中国书画与西方绘画实质的区别。另外,西方绘画用笔的重复性,与中国书画的不重复性根本也在头两条。心是中国书画的主体性。中国传统艺术认为:艺为心之表,书为心画,心为物之君。这就是说,中国书画讲的是情与理的关系,讲的是心溶于形之外的东西。或者说,艺术不是主观的具象,也不是理性的抽象,而是具体的抽象。此一语,便道出了中国书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与实质。 徐燕,苏州张家港人,别署若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干部、江苏省青联委员、江苏省女知识分子联谊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行书作品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楷书作品获全国第三届正书展“最高奖”。
胸遗王者气 笔遣唐宋风:重读溥心畲
作者: 暂无 来源: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宋   宋美龄   重读  
描述: 生不逢时儒子翁,残山剩水铸王风。襟怀超逸归唐宋,一叹悲凉艮古空。用这首诗来概括溥心畲其人其画其命运,可谓精准。宋美龄欲从溥心畲习画,但溥坚持拜师须行大礼,遂作罢。如遇他人,定会自寻变通方式,绝不愿丢失这个向上攀附的机会,而
论书卷气的文化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艺术   文化境界   书卷气   文人化   文化内涵   书法   温柔敦厚  
描述: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长期以来由于硕儒巨子的参与,逐渐形成了高度文人化的倾向。这样,所谓的书卷气也就自然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文化境界。一般来说,它在情感上表现为不急
胸遗王者气 笔遗唐宋风
作者: 暂无 来源: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生不逢时儒子翁,残山剩水铸王风。襟怀超逸归唐宋,一叹悲凉艮古空。”用这首诗来概括溥心畲其人其画其命运,可谓精准。 宋美龄欲从溥心畲习画,但溥坚持拜师须行大礼,遂作罢。如遇他人,定会自寻变通方式,绝不愿丢失这个向上攀附的“机会”,而溥偏不。后宋无奈,只好改从黄君璧游。如此,才是溥心畲,变通便不是了。 大清覆灭之时,溥不过是个不谙世事的大孩子,而宋欲拜师之时,溥已过“知天命”之年。在溥的潜意识里,王爷一定是终身制的。拜师事小,关乎尊严。难怪入门一定要行大礼,原来背后另有一层道不出来的观念隐于其中。 溥心畲五岁那年进宫时,慈禧把他抱在膝上,出了上联让他对下联,他居然对答从容。慈禧大喜,除赏赐外,又言本朝的灵气都集于此灵童身上,日后此子必以文才传大名!老佛爷果然灵验! 溥心畲是庶出,同父异母兄溥伟承袭了恭亲王。民国后,溥伟一心想当皇上,是保皇的宗社党急先锋,还差一点当了伪满洲国的儿皇帝,遂与民国结了仇。溥心畲因此被寄在家庙里长大,距京40里的京郊名刹戒台寺便是。溥小时的这段经历,无形中给他的心灵附上了一层终身与世无争的淡彩。 由于戒台寺地处京西丛山之中,溥心畲因取号“西山逸士”。世人喜大红大绿,世人追大富大贵。而旧王孙恰降生在众人慕求的那种“富贵”之中,便不把与生俱来的东西当回事。于是,便要追求他不曾得到的东西——而这,才正是逸士的索求。 老恭王对大清的贡献,是怎么说也不为过的。如果没有他与洋人的周旋,大清朝恐怕撑不到二十世纪;“老佛爷”如果没有他辅佐,根本上不了台!再说深了,中国近代史如果没有他推行的洋务政策阶段,今天还不知是何等模样! 偏偏就有年轻气盛、侍才傲物的人,喜欢自夸,而撞到了王爷的“枪口”上。逸士毫不相让地回答:只须拿家珍两件,即可敌自夸者的全部家藏!而这位侍才傲物者,便是大风堂主张大千! 张大千初到北京,除了与陈半丁闹了一起真假石涛的公案,又与徐燕荪闹了一场笔墨官司以外,再有就是与溥心畲的“隔案传画”了:他们两人隔着画案,一人在这边画几笔传过去,另一个在那边画几笔再传过来,速度极快,两个人事先又都没商量。如此这般,而最终竟一下子玩出一批合作之画!“南张北溥”的名声,便从一些小报记者的笔下流传开。在“王爷”逸士浑然不觉之中,张大千则是假借媒体,导演着一出王爷王府忽悠自己的大戏!而这些合作之画,最终又也成了炒作者、好事者哄抬价格的猎奇之物。 更让人敬佩的是,这位“王爷”逸士溥心畲,在12岁时竟踏踏实实地干了一件大人也难以干成的大事——他居然排除那么多对一个爱玩儿童来说诸多的诱惑,从这一年起遍临府内的晋唐名迹!光是用高古游丝就双勾了百卷之多!然而这一切,溥他没当回事都遗失了!后来,他的弟弟溥惠有感于兄此功此志,便请他重摹一纸装裱成卷,这便是《溥心畲临定武兰亭双勾卷》。有幸观赏此卷的人无不赞叹:功力醇厚,形神兼备,心平如镜。 每下一笔都有己意,笔笔融到画里去,才有整幅画传达的境界。如果万笔能再现作者的心,那必定每下一笔时作者都运足了气。由此顿悟:无气,或者根本便没有本事把气注入到笔道里头去,那就不能叫“写意”,而只能叫“描绘”了。 “一”与“万”的心笔关系,就是写和意的关系。而溥是从小就悟到了这种关系,并做到了心与笔之间的浑然一体。这便是溥心畲绘画、书法的“底儿”。 皇宗贵胄之男丁必修骑、射,不掌握一马中三箭不可授将军以上之职,这是满人看家的“底儿”。溥心畲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小时便也练了这个“底儿”。此外,溥还拜了太极名家“鼻子李”为师。据曾见过溥练拳的人讲,他竟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之下打过来打过去! 骑射、拳架,与写字画画何干?不但有关,而且关系重大!古人把习文练武者归为“士”。士,便是那些重道义而轻生死的人!是可以豁出性命去为一种精神献身的人!没有这个气度,没有文才武略,没有过硬功夫,何谈成功? 他又吃相不佳,食量大而偏。凡他所好者,便要吃够,不顾他人。菜一上,便被他霸住,直到盘光碗净!如若有人向他喜欢的菜伸筷,他便会怒目相见。由此可见,这位逸士有的时候也“想不开”,而且非常的“率真可爱”! 当年松风画会雅集,是外屋书画,里屋琴弦。外屋人忽闻弦有“钢声”,众人惊异。移目望去,正是逸士在操弦。如无功力,琴音便不会如此亮!如不带品性,弦外便不会如此“钢”! 溥画钟馗,文憨武威,亦文亦武,堪称一绝。也许这就是在画自画像吧!曾在宝古斋见溥六尺整张的巨幅钟馗,笔道气壮如虹,力能抗鼎。若麓台之笔被喻为金刚杵,则心畲之笔便应呼为“杵(楚)霸王”了。
心匠的笔墨(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98年   国画   艺术   笔墨  
描述: 浅说赵少昂的艺术 何凤莲 1957年,赵少昂(1905 -1998年)接受了灯塔月刊的访问,首先提出了“国画是艺术的最高峰”的看法。这是他经过了数十年在艺术上探索,和从国外观摩艺术后获得的体验得出的。个性宽容谦让的赵少昂,只是道出一己的体会,同时也对中国绘画这门艺术作出了肯定的看法。 两年后,赵少昂接受了另一次的访问。他明确地道出中西绘画相异之处。他说出对西洋绘画的看法:“西方用笔之呆滞,赋色之凝结,徒得其形,乏味外昧,真不可同日而语也。”西方绘画的方法与中国绘画的方法,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那只是用另一方式说出“国画是艺术的最高峰”。西画不独在用笔和赋色上逊与国画,而且在整体绘画效果上,更是“乏味外味”。赵少昂所指的“乏味外昧”应是指所绘画的物象“徒得其形”,而没有形似以外的鉴赏因素——神韵。国画的主要技法是运笔用墨,国画在笔墨上的工夫与西画的用笔赋色的法度不同,因而产生出迥异的效果。简而言之,来自国画中独有的笔墨神韵,西画是没有的。国人把国画与西画做出自我比较,是近百多年来艺坛上争论的话题。清画人郑绩就曾有以下的看法:“或云,夷画较胜于儒画者。盖未知笔墨之奥耳。写画岂无笔墨哉。然夷画则笔不成笔,墨不见墨,徒取物之形影。像生而已。”这与赵少昂的谈话意思是一样的,二人都道出中西绘画的最大的区别是在于笔墨方面。 在1961年的另一篇访问稿《赵少昂游美归来》中,却是更多地落实在理论层面。赵少昂认为:“余对艺术一向主张创新,但过于标奇立异,余则不取。”他在批评西方新派画时,同时把国画的创作意念,也一并带出:“艺术乃灵感所击,意到时挥洒数笔,神趣超绝,以视新派艺术……一月或数月始成,在赋色方面或有可取之处,但失却天趣,绝无灵感表现,简直趋于工匠一流。”赵少昂从纯粹中国艺术的角度去看西方新派画,很自然地用国画的立场去作评判。中西两门艺术的创作方式和理念并不相同,应是很难做出比较的。然而赵少昂上述的说话,却说出了国画在创作上的一个要点——灵感与笔墨的关系。国画多因灵机触动而成,而且效果往往有天成之妙。反观西方新派画,因雕琢与费时,效果偏显得人工整造,缺少灵机。 赵少昂是以笔墨为创作的方式,因此他非常看重毛笔的表达能力:“一枝中国的毛笔,可以写出许多事物、诗意、性灵、阅历、学问。”体味赵少昂的上述谈话,他指的并非用笔的法度,而是国画的内涵。他要指出的是:在一幅作品中,除了画面中物象的蕴藉外,还可以体会出诗意、性灵、阅历、学问等等,一些与画者的个性相关的因素和应有的修养。诗意可以看作是作品中的一个绘画动机,那是画由诗句触动而进行创作,因而在笔墨间也蕴藉着诗的意境。又或者是画家在创作时,写成了一幅隐含诗意的作品。因此诗意实际上也可以说是画意。赵少昂认为毛笔的表达是可以多样化的:“自刚劲的竹枝,到柔弱的垂杨,叉自离离的蔓草,至绚烂的花枝,均能在一笔表露无遗。”毛笔在画法上,如有适当的运用,变化是多端的。但是总的来说,是刚柔的变化,就是把用笔的变化程度,由一个极端去到另一个极端,变化幅度很大。赵少昂刚劲的用笔,可以从《春寒》中的竹子体会出来。画家的运笔刚中带柔,表现出竹子富弹性的韧劲,寓柔于刚,看似柔软,实是内含劲力的。至于用笔能表达绚烂的花枝,《欹红醉艳》中的花朵是一个例子。这幅二幅作品的用笔,不在刚劲与柔弱。赵少昂能表达物象的自然性属的能力,是寻求逼真与生动。 上述所谈的毛笔的表现能力虽然巧妙,但是在赵少昂来说还有更巧妙的变化:“其中最妙的要算‘一笔过’的笔法了,因为在一笔过之后,就可以见出深、浅、浓、淡之程度,更可见出各种颜色之变化。” 在谈到运笔的方法时,他提到:“国画所必需用的笔法是‘中锋笔’,唯有用‘中锋笔’始能完成国画所必需的笔法。偏锋笔断不能将国画中‘圆而中通’的神妙技术表现出来。” 赵少昂所用的基本颜色不多,通常只用红、白、黄、赭、蓝、墨数种,但反映在画面上,却是丰富的。《欹红醉艳》中的花卉和螳螂,各自起了色调上的变化,原来只不过是画者在赋色上的简单调合。这些均表明,在赵少昂那里,有他自己的特色。 《欹红醉艳》以颜色写成。但是,在赵少昂的另外一些作品中,常见的是墨、色混用。《秋姿初洗》色调淡雅,画者虽然不执着于表现花朵的绚烂,可是在墨叶的烘托下,花同样显得娇媚。色与墨混用的结果,便生发出一种独特的情韵。 赵少昂对用墨有自己的立场。他以墨笔画为例说明:“提及墨笔画,那是更微妙了。试想只以单纯的墨色来表现出各种事物,及表出其颜色之深浅,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赵少昂以“微妙”来形容水墨画,那是因为墨有着与颜色相同的表达能力,也能调节色调的变化。他以为,藉笔法控制这种不同深浅的变化是不容易的,因为画家同时还要做到“在迅速的一笔画过之后,就要表现出它所包含的意思”。 赵少昂还有一个看似普通的论点:“国画是迅速的,却不能失实。”看似无关宏旨的主张,却暗示赵少昂在这方面的努力:对于笔法能多加研究,固然可以达致快速的绘画效果,但是如果要在描绘上达到“不失实”,画者在着意研究自然现象之余,“还要对动物、植物、物理、自然现象加以研究。对于一草一木、一花-鸟,还须加意留神,在其领会中画出其特色来。”画者对大自然中的物象钻研,并深入研究物象的形、质,同时还要找出各自的特性,再通过笔墨表达出来。描绘迅速是技法的熟练,而对造化取材也是达到不失实的不二法门。因此,赵少昂还有以下的说法:“一个画家不是只坐在画室幻想,而是要在大自然中仔细揣摩,领悟了才下笔。”他以简单的说话,带出了师造化——这一个长久以来在国画理论上的主要纲领。这便说明,在赵少昂看来,六法是传统艺术上的大道理,而他是把六法放进一己的绘画心得内加以看待的——他一如历代画人,确认了这一个传统理念的重要性。 赵少昂把不是绘画的法则,罗列于绘画心得上,应是在他数十年的绘画生涯中,因谦虚而在艺术上得到裨益,所以亦应是言之有物的。李健儿曾这样指出:“其学也以真美为主。参以神理气韵。故不囿于一人一法。”李健儿指出,赵少昂在艺术的创作上,是以“真美”为主。而在“真美”内,应同时含有“神理气韵”的艺术旨趣。要探讨赵少昂在艺术中的真美,必须以他的作品来说话和印证。 在《桐花孔雀》中,赵少昂既表达了孔雀的造形,同时也描绘出它的神——一种超以象外的真趣。他还兼及物理——孔雀的动静、羽毛的变化。画者能达到在整幅作品中,有一种活泼的气息自画中散出画外叉从画外回到画中的气韵。因此从这幅作品中,可以体会出赵少昂“画材、布局、用笔、赋色”在创作中的综合运用。 彩孔雀有一身彩色斑斓的羽毛,要描绘出它的美也许不会太难。可是,一身素色的白孔雀,在赵少昂的笔下也可变成美得难以言喻。《霜光素羽》中的白孔雀有着高雅的气度,那是画家藉着姿态的经营及羽毛的描绘而表达出来的。白孔雀不独是有生命的,还有它的个性,更散发着一种优雅的美态。赵少昂赋予物象的气度,缘于他对物象所做的真善美的用心。在作品中,赵少昂更以黄色的白果叶作背景,在把孔雀衬托出来之后,还给画面带来优雅的气息。 赵少昂在物象的造形上是有着与众不同的功力的,同时也擅长把物象的寓意表达出来。其作《一叫千门万户开》中的雄鸡,同样有着生命和个性。画题虽是《一叫千门万户开》,但雄鸡却不是在啼叫,看上去还像在深思——画家是把雄鸡人格化了。在题跋中,赵少昂这样题写:“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怪不得他所描绘的雄鸡在作低头思索了:他是把雄鸡比喻为一位举足轻重、对自己言行极其负责的人物,并好像其一举一动都会有着巨大的影响似的。 赵少昂在谈到创作上的画材时,他曾涉及寓意:“画材者,即在未下笔前,应先立意。所谓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抒写闲情,抑有所比托,或颂扬,或讽刺,如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凡山水、鸟兽、虫、鱼、花卉、人物,均能有所寄意,有所比托。” 赵少昂因为能擅用比托,因此在作品中往往有寄意。比托又可称为比兴、寄托,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其深厚的意义。比托在赵少昂那里的意思是:“放大心胸,把天地大自然万象万变,与人事人文,作平铺一体看。” (待续)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