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苏州沧浪亭文化空间的建构、解构与重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建构   重构   文化空间   沧浪亭  
描述: 沧浪亭,一座以亭命名的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一个中国园林的经典文化符号。从"沧浪亭"初始的临水而筑,到后来发生的"沧浪亭"亭子位移事件,反映了沧浪亭文化空间在社会—历史—空间三个维度中的建构、解构与重构,而作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的儒文化最终也与隐逸文化达成某种意义的妥协。
吴文化研究——苏州沧浪亭文化空间的建构、解构与重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建构   重构   文化空间   沧浪亭  
描述: 沧浪亭,一座以亭命名的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一个中国园林的经典文化符号。从“沧浪亭”初始的临水而筑,到后来发生的“沧浪亭”亭子位移事件,反映了沧浪亭丈化空间在社会-历史-空间三个维度中的建构、解构与重构,而作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的儒文化最终也与隐逸文化达成某种意义的妥协。
不为良相 则为良医:明代苏州盛氏儒医世家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医世家   苏州盛氏   明代  
描述: 明代苏州盛氏是享誉一方的儒医世家,在业医和业儒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医家辈出、儒为根本,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苏州盛氏家族进行初步研究,可以看出盛氏家族在子孙教育和择业时秉承因材施教基础上业儒优先的原则,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使明代苏州盛氏家族医、儒相兼并传,成为儒医世家。
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武侠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主持人语:武侠小说是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文本。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起步较晚,受研究者人数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撰写通俗文学史的过程中,武侠小说研究只能在“面”上有所作为,单个作家、作品的纵向开掘亟待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研究者以类型小说研究方法介入武侠小说的研究,突破了旧有的研究方法,新意迭出,蔚为大观。但是,中国的武侠小说有其特有的美学意蕴,其中蕴涵了诸多“中国元素”,比如侠文化,比如儒、释、道,比如武功的文化阐释……因此,类型小说研究方法恐怕很难系统而全面地呈现武侠小说的诸多面相。
阮籍思想的变迁
作者: 暂无 来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阮籍   儒家   《大人先生传》  
描述: 阮籍一生分为三个时期:三十岁以前为早期,思想完全是儒家,代表作为《乐论》、《通易论》;三十岁到四十岁为中期,他在纷乱的政局中受到种种刺激,由儒入道,回避出仕,转向隐逸,代表作为《答伏义书》、《达庄论》和《咏怀诗》;四十岁以后为晚期,他出任要职,支持司马氏,思想上杂取儒、道二家之精华,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此文表明阮籍既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又欲建立事功,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人生哲学的归宿。
关于思想家嵇康
作者: 暂无 来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之理”   《养生论》   嵇康   玄学   《声无哀乐论》  
描述: 在中古玄学清谈的热门话题中,养生与声无哀乐这两个题目是由嵇康率先提出来的。《养生论》全面论述了嵇康的人生哲学,其不过问政治、坚决不肯出仕等可以由此得到解释,此论中关于养生长寿之道的意见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声无哀乐论》高度重视欣赏者的主体性,将传统观念加在纯音乐上的教化负担予以剥离,批评前人有关音声接受方面的某些记载乃是故神其说,并明确指出讨论问题应当首先明其自然之理,对经典中的俗儒妄记应当用清明的理性加以分析而不能迷信,表现了一位大思想家的丰采。
“天”与“梵”的意蕴维度
作者: 暂无 来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梵我一如  
描述: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为主线,分析天人合一中之天的内在意蕴;以印度历史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分析梵我一如中之梵的内在意蕴,进而比较天人合一之天与梵我一如之梵两者之间内蕴的异同。天与梵在至上神灵、祭祀、万物规律、存在状态、统治权力、道德义务、审美精神解脱等维度具有相同的意蕴,但由于中印文化的根本差异,梵较之天有更浓厚的宗教色彩。
叶燮诗学的读者接受理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俗儒   情境   虚实   可解不可解  
描述: 本文从读者接受角度对叶燮的审美意象论进行全面观照。从俗儒的接受角度,叶燮主张“理于何通”“处当时之境会”的解法;“解与不解”造成“陈熟生新”的表达效果;“虚实互立、有无相生”“非实写理事情”的创作方法,这些与读者接受理论的“情境论”、“读者期待视野”、“虚实效果论”、非求真论的批评标准颇具相似之处,本文就此逐一论之。
说明文与直观教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学知识   《看云识天气》   直观材料   说明文   直观教学方法   《苏州园林》   活板   铁板   理论认识   直观教学  
描述: 列宁曾指山:人们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哲学笔记》)。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理论认识及促进思维的发展,也总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早就指出:教学应该以“闻见”为基础,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荀子·儒效》)。学生的认识从总体上讲也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初中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
晏殊姜夔雅词比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姜夔   晏殊   雅词   理学  
描述: 从词体观、题材、风格三方面 ,比较晏殊与姜夔的雅词 ,进而探讨理学对雅词发展的推动。在词体观上 ,理学“文以载道”观推动词体日尊 ,成为士大夫阶层抒发自身情志的体裁 ;在题材上 ,理学的影响促成词的抒情范围扩大 ,并使恋情词更为隐晦 ,写景词蕴含更为明确的情志 ;同时姜夔词“清空”风格的形成也与理学的间接影响有关 :理学援佛、老入儒 ,影响到姜夔萧然拔俗的人格、襟怀 ,于是理学倡导的“天理流行”的境界在姜词中就表现为“清” ,而“以物观物”的冷静态度在姜词中就呈现为一种“空”的境界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