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兼谈秦汉姓氏变革
作者: 唐百成   张鹏波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姓氏合流   社会变迁   姓氏演变   秦汉   孔子屏风  
描述: 通常认为孔子“子姓”、“孔氏”,但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则记载为“姓孔,子氏”,恰恰与此相反。之所以如此,可能源于秦汉时期姓氏的变革所造成的姓氏观念的空前混乱,以及刘贺对儒学的推崇。而“孔子屏风”的这种记载方式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汉姓氏观的演变结果。秦汉姓氏观念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姓氏合流以及大宗氏与小宗氏合流的历史过程,这与当时的社会变迁存在密切关联,其本身就是适应该时期社会变动的历史结果。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姓氏合流   社会变迁   姓氏演变   秦汉   孔子屏风  
描述: 通常认为孔子“子姓”、“孔氏”,但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则记载为“姓孔,子氏”,恰恰与此相反。之所以如此,可能源于秦汉时期姓氏的变革所造成的姓氏观念的空前混乱,以及刘贺对儒学的推崇。而“孔子屏风”的这种记载方式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汉姓氏观的演变结果。
“辨正新学之违僻者”:晁说之《儒言》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言》   党争   王安石   晁说之   新学  
描述: 晁说之《儒言》作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时值蔡京为首的新党当政。其书专为批评王安石"新学"所作:在经学思想方面,晁说之批评了王安石舍弃汉唐注疏、统合六经的做法,并对其废弃《春秋》,推崇《周礼》以及宗尚孟子、杨雄,参合佛老进行了抨击;在具体的学术方面,晁说之认为王安石的学问有割裂琐碎、苟为异辞和牵强附会之病。此外,晁说之对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托古改制、党同伐异、滥用权势的做法也进行了含沙射影的批评。由于此书作于新旧党争激烈化的背景之下,因而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在今天看来,这部书除了对于我们认识晁说之的思想有一定意义外,对于研究王安石及其学术思想也具有重要的思想史及文献学价值,然而历来并未有对此书的专门研究,而王安石研究者也较少注意此书,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荀学与郭店楚简儒家文献关系新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郭店楚简   郭店儒简   人道论   思孟学派   天人观   人性论   诗乐观  
描述: 传统观点认为,郭店儒简是思孟学派的著作,是先秦儒学"孔子→子思→孟子"谱系传承中的重要一环。根据文献比对及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荀子不仅大量征引儒简中的文句,而且将其运用到自身理论的建构中,继承并发展了儒简"天人之分"的天人观,以人道为主的"道"论,"以生为性"的人性质朴论,以情论乐的诗乐发生论及"美情"、"生德"的诗乐功用理论。因此可以说荀子对儒简文字上的借鉴与思想上的继承已远远超过其前辈孟子,从荀子与郭店儒简的密切关系中亦可清晰地看出"孔子→儒简→荀子"的儒学传承谱系。
魏晋南北朝人才思想中的杂家色彩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名家   魏晋南北朝   《颜氏家训》   杂家   《人物志》   法家   儒家  
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定儒学为一尊的思想禁锢被突破,思想界儒、道、名、法诸种学说互相渗透,形成彼此会通的复杂面貌。《人物志》与《颜氏家训》不专为一家之言,是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中涉及人才问题的两部极有特色的著作,其人才思想中均具有较浓的杂家色彩。但总体而言,《人物志》兼儒、名、法、道,儒为其道德指导原则,至于思想方法及内容上则以名、法、道居多。《颜氏家训》兼儒、名、道、佛,其中儒家是主流,其余则为支流。二书兼综驳杂的杂家风格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其作者刘劭与颜之推的广综博学和对前人丰富思想遗产的继承以及当时较为宽松的社会现实环境。《四库全书总目》将二书列入杂家,确有其理由。
北朝佛教造像记的文学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像记   佛教文学   心理描写   北朝   景物描写  
描述: 北朝造像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是北朝儒佛交融的社会思潮的产物。造像记使用了传统的文章体裁,吸收了佛经中的内容,并借鉴了佛经中惯用的抒情方式、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表达方式,以其大量的超现实内容、丰富奇丽的想象,冲击了以实用为中心的北朝文学观念,也改变了这一时期文学典雅平正的审美特点。这种文学内容与技巧的发展,与唐初文学融合南朝技巧、北朝气质的特点极其相似,为中国古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学样式和文化遗产方面提供了方法、思路。
传统景观的历史解读―浅析清代成都城市景观重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景观   关帝庙   青羊宫   武侯祠   杜甫草堂   孔庙   教化功能  
描述: 城市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有时化身为统治阶级的"助手",不自觉地成为统治阶层教化民众,灌输其意志的思想工具.清代城市的景观更多地承载了帝国的教化功能,景观的修建大多是出于贯彻国家文化政策、维护某些社会文化价值的需要,如重建孔庙是为了强化礼制秩序、"崇儒重道",武侯祠、关帝庙的重建与加强中央集权、倡导忠义的政治思想有关,青羊宫等道观的重建合乎当时休养生息的国策,而重建杜甫草堂则切合重建社会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在清代重建城市景观的过程中,越是前期修建的景观,如孔庙、武侯祠、杜甫草堂,其教化意义就越发明显.
风水景观的人文透视——以书院寺观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水   书院   佛寺   选址   道观  
描述: 儒释道与风水之间崇尚自然的理念和共同的地理环境需求使儒释道三家的精神文化载体书院寺观在建筑选址和布局上打下了深深的风水烙印。其典型表现便是书院寺观座落的山川形胜之处,通常是风水上良好的“藏风”、“聚气”之地。由于儒释道三家的教义和思想不同,书院寺观在风水选址和布局上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书院更强调对案山的选择,佛寺更偏重于发脉(即龙脉)的选择,而道观却偏重于建筑布局和方位的选择。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