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华夏姓氏文化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氏   母系氏族社会   孙武   《孔子家语》   华夏   二十四史   《通志》   姓氏文化   世系   顾炎武  
描述: 华夏姓氏文化探微
“国际儒学论坛·2014”会议综述
作者: 郎宁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水上交通   哲学院   儒家思想   陈雨露   儒学研究   张立文   会议综述   孔子研究院   人民大学校长  
描述: 2014年11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14”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家视域中的正义与和合”。有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总裁朴仁国、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水上交通大学教授尼古拉·米谷诺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中国政法大
灵枢观——张耒诗文圆融儒、道的心学体悟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学   “灵枢观”   张耒   儒学  
描述: 张耒儒学立基,但其证儒手段却极为丰富,儒学的正进精神和功业观念涵养本根之外,又从老、庄处挹得虚灵、冲淡、虔诚诸多真谛以证儒念。于是在恢宏的"重礼""入世"的儒家题中之意中,又时时处处动应着他教真传,这是"理禅圆融"时代的壮景,亦回照着张耒对"圆融"思想的深刻思考。
非儒和斥墨中的儒墨之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墨子   非儒   差等之爱   斥墨   兼爱  
描述: 墨子"非儒",但所谓"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只是讥讽儒家在践履中不能真正贯彻这一原则,反因私爱而废尊卑。墨子所设定的和兼爱相对立的是巫马子唯"我"之爱的差等之爱,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差等之爱截然不同。同样,孟子虽然批评墨子的兼爱导致无父,是为禽兽,但孟子的着眼点不在于兼爱的爱一切人的层面,而是基于卫护儒家学派的地位和孔子道统的卫道之辩。儒墨俱道仁义,同倡爱人,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博爱精神。
《儒门事亲》的文学渊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医学   《儒门事亲》   文学渊源  
描述: 作为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之一的《儒门事亲》是研究金代医学的重要著作,但中医学与文学知识体系的相互关联及著述者深厚的文学根基使其内涵和表述饱含鲜明的文学倾向。而该书的刊刻、流传同样离不开诸多文人的参与,这些问题的梳理反映出《儒门事亲》与文学无法截然分割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自然观视域中的绿色发展理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自然观   绿色发展理念  
描述: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之一是中国传统自然观。中国传统自然观以儒、释、道三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为主,儒家注重“天人合一”,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佛家强调“感悟山水”。立足于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理论视域分析绿色发展理念,既可以看到绿色发展理念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弘扬,又可以看到绿色发展理念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超越之处。
辽代汉族士人的社会交往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辽代   汉族士人   社会交往   以文会友  
描述: 辽代汉族士人多业儒善文,其交往对象,上至契丹皇帝、官僚显贵、"儒释"大德,下至普通布衣,涉及姻戚、同年、同僚等多种社会关系。从交往内容来看,主要是以文会友,吟诗撰文、唱和应酬,而对魏晋以来上巳节曲水流觞的习俗之继承则尤显文雅;他们也常与同道针砭时弊、臧否人物,有时可能对朝政产生重大影响。以权贵显要为中心,辽代汉族士人构成一个个社交圈,而吸引普通士人前来投靠的原因,与其说是慕义,不如说是求贵。活跃于各社交圈的辽代汉族士人,很多具有世家背景,契丹皇室也积极参与其中,可谓是契丹政权倚重扶持汉人世家大族政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表现。
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漫谈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体哲学   批判的妥协理论   生态哲学   国际学术前沿问题   实践哲学  
描述: 本文立足于“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统一,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他人关系)、人与人自身关系三个维度,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刻的理论思考、高度的方法论自觉,集中谈论了生态哲学、实践哲学、身体哲学等国际学术前沿问题,不仅对有关学术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梳理,而且提出了不少原创性的思想观点。例如,自然观的四种类型,马克思哲学与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中的生态智慧,文明发展的四种模式,以及人类文明重建中的四种要素等问题;又如,实践哲学与政治伦理学,社会和谐论与社会冲突论、阶级冲突与道德冲突,个体主义与共同体主义、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道德主义与伦理主义,承认与认同,以及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与人格完整、自我实现等问题;再如,身心二元论、身心平衡论、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以及外儒内道等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熟稔马中西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几十年潜心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种旨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他人关系)、人与人自身关系的原创性的“妥协”理论,即“批判的妥协理论”。关于“批判的妥协理论”,作者已经思考了多年,本文做了第一次比较系统地(纲领性地)阐述。经作者同意,在这里刊出,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
辽代佛教世俗表象探微: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俗表象   石刻资料   佛教   辽代  
描述: 辽代佛教"世俗化",缘于其受到了唐代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并有着庞大的基层信奉群体作为支撑。辽代佛教的世俗表象主要体现在僧侣上层趋俗涉政、佛教义理的儒化倾向、信众佛事活动中掺杂世俗内容以及僧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具有世俗取向等方面。佛教世俗化对辽代社会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出现了世俗社会"佛教化"的现象,民众世俗人生的某些时段、世俗生活的某些方面都打上了佛教烙印。
辽代道学教育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教”政策   道学教育   辽代   道观   教育途径  
描述: 辽代道学教育虽远不及儒、释教育兴盛,然而由于辽代推行“三教并行”的思想文化政策,统治者对道学教育又予以大力支持,道学教育遂得以在辽代社会生活中顺利展开。通过道观教育、侍讲陪读与民间活动等多种途径,道教思想文化逐渐深入辽朝人的心中,并使尊奉四方之神、门神以及长生不老、炼丹成仙、驾鹤升天等道教信仰的世俗化观念广泛流行于辽代社会生活中。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