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 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
作者: 杨国荣   来源: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年份: 197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孔丘  
描述: 孔子 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
孔子论人
作者: 杨国荣   来源: 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康德曾从哲学的层面提出了如下四个问题:我可以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以及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系列既涉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又以人自身之
人与人之“在”——以孔子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杨国荣   来源: 2005年国际儒学高峰论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康德曾从哲学的层面提出了如下四个问题:“我可以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以及“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系列既涉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又以人自身之“在”为指向。儒学固然没有以康德的方式提出如上问题,但人的存在同样构成了其思考的中心。与康德以“人是什么”为逻辑归宿有所不同,儒学将
善的历程 儒家价值体系研究
作者: 杨国荣   来源: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儒家  
描述: 本书是一部关于儒家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专著,包括儒家价值体系的奠基、从孔子到孟子、演进中的折变、价值本体的建构及其内化、正统的形成、援道入儒的价值观意蕴、儒家价值体系在近代的历史命运等10章内容。
善的历程 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换
作者: 杨国荣   来源: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价值   儒家  
描述: 英文题名:The course of good:本书的撰著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包括:儒家的价值体系的奠基、从孔子到孟子、演进中的折变、援道入儒的价值观意蕴、儒家价值体系在近代的历史命运等10章。
儒学:本然形态、历史分化与未来走向——以“仁”与“礼”为视域
作者: 杨国荣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  
描述: 儒学的原初形态表现为“仁”与“礼”的统一。“仁”首先关乎普遍的价值原则,并与内在的精神世界相涉。在价值原则这一层面,“仁”以肯定人之为人的存在价值为基本内涵;内在的精神世界则往往取得人格、德性、境界等形态。相对于仁,“礼”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社会规范和现实的社会体制。就社会规范来说,“礼”可以视为引导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作为社会体制,“礼”则具体化为各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制度。从“仁”与“礼”本身的关系看,二者之间更多地呈现相关性和互渗性,后者同时构成了儒学的原初取向。作为历史的产物,儒学本
儒学的进路:学以成人
作者: 杨国荣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为学"在宽泛意义上既涉及外部对象,又与人相关,"成人"则指成就人自身。狭义之"为学"主要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相联系,以"成人"为指向的广义之"为学"则以知与行的统一为其内容,这一视域中的"为学"与"成人"相应地意味着在知与行的展开过程中成就人自身,其中既涉及本然、当然、实然的关系,也关乎本体与工夫、性与习的互动。
儒学的现代意义
作者: 杨国荣   来源: 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传统儒学在今天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这是一个现在不断被追问、而且以后可能继续被追问的问题。相应于现代化过程中科学的发展、民主体制的建构等历史需要,人们往往试图从器技、制度等层面探讨儒学可能提供的资源,所谓内圣开外王,本质上也未超出此思路。然而,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儒学固然曾融入体制化的
儒学的形上内蕴
作者: 杨国荣   来源: 2004年当代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形上学   《中庸》   儒家哲学   价值论   儒学  
描述: 本文从形而上的层面考察存在,构成了儒家哲学的重要方面。相对于仅仅追问存在的本然形态,儒家的形上学更多地表现出沟通本体论与价值论的趋向,这种进路不同于思辨的形上学,其中包含着值得注意的理论内涵。
儒学的内在意义提要
作者: 杨国荣   来源: 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作为传统的观念体系,儒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当代新儒家有著名的“内圣开出外王”之说,所谓“外王”,似不外乎科学与民主。这一论点意味着传统儒学能够为现代的科技文化提供资源,从中不难看到一种乐观的信念,即传统儒学能够转换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在所谓“良知坎陷”说中,这一确信以更思辨的形式得到了表述。新儒家以此回应对儒学的种种批评,其良苦的用心无疑可以理解,但“开出外王”、 “良知坎陷”的思维进路,则很难认为已经把握了儒学的真正内蕴。要对儒学作较适当的历史定位,似乎应当超越对科技文化的外在迎合,从一个更形而上的层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