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再论中国古代数学与儒学的关系——以六至七世纪学者对于礼数的不同注疏为例
作者: 朱一   来源: 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数学   《仪礼》   《五经筭术》   礼数   儒学  
描述: 本文通过分析贾公彦、孔颖达、甄鸾、李淳风等对于《仪礼·丧服》“去五分一以为带”的注疏、注释,揭示出诸家对于礼数的数理解释不尽相同。具体来说:一、贾、孔等遵循注疏儒家经典的做法,把数学知识作为儒经的一部分,他们对于礼数的理解是依据汉字结构,其算法实施不需要筹算;二、甄、李等则重新组织儒家经典以适应当时数学著作的体例,他们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礼数,其算法有一个筹算过程。从历史语境来看,这发生在甄鸾扩展数学应用范围,以及唐代政府注疏儒经和注释算经活动的背景下。本文认为我们需要拓展中国古代数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数
算学、儒学与制度化-初唐数学的多样性及其与儒学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汉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算学   《仪礼》   制度化   《五经筭术》   儒学  
描述: 唐因隋制,国子监设算学馆,李淳风等注释的十部算经被立於学官,其後更是在科举中设明算科。毫无疑问,初唐数学获得了巨大的制度化成就。但是,前人对这些史实背後的历史动力讨论不多。透过《仪礼注疏》、《礼记正义》与《五经筭术》,本文分析了六至七世纪学者贾公彦、孔颖达、甄鸾、李淳风等对《仪礼》〈丧服〉的同例注疏,从而揭示出诸家对儒经的数理解释在计算思路、方法、工具等多方面的差异,是两种不同的数学实作。而且,本例中贾、孔等人的算法特点亦体现在唐代其他儒经的注疏中,并且延续至清中叶,因此形成了具有一般性的儒家自身的计算文化传统。本文进而再透过分析诸家对数学的相关论述,揭示初唐时期学者们对於数学的功能与作用存在不同观点。一方面,贾公彦、孔颖达等认为其自身的计算文化传统应用於儒经,而传统筹算数学应用於算经;另一方面,李淳风等则认为传统筹算数学可以广泛地应用於音律、度量衡、历法、儒学等诸多领域,甚至将之视为一切知识的基础。这两种数学实作与对数学观的差异,恰好可以印证初唐算学馆的数次置废,以及算学与儒学在制度安排上的差别。由此,初唐数学的高度制度化发展实际上是李淳风等在算学与儒学张力之中努力的结果。
初唐的数学与礼学——以诸家对《礼记·投壶》的注疏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记》   礼学   数学   《五经筭术》   投壶  
描述: 传世文献中有两条线索刻画了中国古代礼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一条线索是《周礼》所述“六艺”之一为“九数”(即数学),由此被后世学者逐渐扩展为数学是礼学或儒学的一部分;另一条线索是《左传》所云“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由此被理解为礼数与政治等级相关,并进而以数学安排之。从孔颖达与甄鸾、李淳风等对《礼记·投壶》的注疏看,两方对同一经文及郑玄注运用了不尽相同的数理解释。具体来说,有计算方式与结果、注疏体例与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前者通过书写计算,而后者使用算筹。基于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两方的差异具有一般性。因此,《周礼》所述更多反映了周代数学与礼学的关系,而后世的发展导致算经数学与儒经数学各自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并且后者与礼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左传》所云侧重关于政治等级的礼数,而未述其关于礼器尺寸的一面。汉代以降,投壶由礼仪向游戏渐变,出土实物与传世绘画印证了其形制的变化;诸家对相关经文的解释就逐渐偏离了实际,而转为相对纯粹的文本学术探讨。在初唐恢复古礼、注疏儒家、算家经典的历史背景下,数学与礼学的关系实际处于文本与现实的多重张力之中。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