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民间信仰的社会服务功能——以靖江宝卷中儒释道三教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释道三教   宗教思想   靖江宝卷   民间信仰  
描述: 现今江苏靖江地区流行的做会讲经是一种带有宗教性的民间口头说唱活动,是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生活的调节剂。靖江宝卷中的儒、释、道三教是杂糅在一起的,而且通常与三教之外的民间信仰混杂在一起。三教在佛头这类下层文人中难以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原因是佛头们不能从思想上厘清三教的关系。佛头凭借人们对神仙与菩萨的敬畏,达到推广民间艺术的目的,因此它必定具有复杂性、矛盾性的特点。
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的发展及图像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陆画   宗教思想   水陆法会   艺术特征  
描述: 水陆画是寺庙中举行水陆法会时在水陆道场中悬挂供奉的宗教人物画,它是随着水陆法会的发展与兴盛而逐渐完备的。据现有资料记载,水陆法会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水陆画则产生于唐代中晚期,在宋代迅速发展并普及开来。明清时期,水陆法会内容及水陆画图像体系已非常丰富,水陆画不但在佛教仪式中应用,在道教仪式中也得到普及,且形成了自身独立而丰富的图像体系。水陆画不但有上下堂区别,还有卷轴式、壁画式及版画式等形制的不同。现存水陆画大多为明清遗物,由民间画工所作,少部分出于宫廷画师之手。由于粉本的使用,水陆画继承并展现了隋唐以来人物画的传统,一堂水陆画所绘人物常常多达五百余位,题材范围广泛,包含了儒、释、道三教内容。水陆画既是宗教艺术,又是民俗艺术,其图像内容传达了民俗信仰观念和宗教审美情感,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研究成果对佛教史、道教史、三教合一史、绘画史等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从《玉烛宝典》看杜台卿的宗教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思想   佛教   玉烛宝典   道教  
描述: 《玉烛宝典》系隋朝著作郎杜台卿所撰,是分类汇编岁时资料的资料书。卷四正说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宗教思想。杜台卿推崇佛教,否定道教。在陈述观点时,用伪经、谶纬来做论据支撑论点,论据不可信,结论自然站不住脚。以释说儒,以儒说释,运用比附的方法,把不同文化体系的东西互相印证,结论是错误的。
石家庄毗卢寺水陆画宗教思想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毗卢寺   水陆画   宗教思想   水陆法会  
描述: 毗卢寺是中国佛教临济宗的一座古老庙宇,创建于公元8世纪唐天宝年间,寺中毗卢殿内绘制的儒、释、道三教合流内容的水陆画是运用于水陆法会中的宗教绘画,在宗教史与艺术史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对其绘画艺术表现内容中所蕴涵的宗教思想进行分析研究.
李光地宗教思想及其与安溪寺庙之缘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思想   安溪寺庙   李光地  
描述: 李光地是清初的政治家和“理学名臣”,他的宗教思想既受到康熙宗教信仰的影响,又深深地打上了宋明理学的烙印.李光地对儒、释、道学说深入辨析,认为“性”是三教分歧的焦点,三教“源头不同而功夫却同”,释、道学说固然有其不足,但儒教更应该博采众长,吸收释、道学说的积极因素,以弥补儒家学说的不足,表现了李光地作为政治家的谋略和作为思想家兼容并包的情怀.李光地与故乡安溪县的许多寺庙有缘,这也正是李光地宗教思想的表现.
从谚语看中日两国的宗教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谚语   宗教思想  
描述: 中日两国都属于多神教信仰的国家,无论是中国的佛、道、儒三教,还是日本的佛、神、儒三教,都在社会中和谐地发展着。宗教的发展会对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宗教思想也会在民族语言中有所体现。谚语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含义,通过对中日谚语的分析,可以从中窥探出两国宗教思想的异同。
燕赵文化的典范―毗卢寺壁画考证
作者: 暂无 来源: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思想   工笔重彩表现   毗卢寺壁画   世俗民情  
描述: 毗卢寺壁画以高超的绘画技巧描绘儒、释、道三教宗教人物形象,具有明代文人画的特征,是燕赵文化的代表。
略论刘智宗教思想的来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思想   来源   刘智  
描述: 和明末清初大多数回族伊斯兰宗教学者一样,刘智也是一位"学贯中西"、"学通四教"的入.在他的思想中,伊斯兰教知识是主体和核心,也是他从事汉文译著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但也无可否认,他的思想中还掺杂着儒、佛、道及苏非主义、"西洋之学".换言之,刘智除重点研读伊斯兰教经籍外,还广泛吸收了上述诸家的思想养分,并把它们融会到自己的宗教思想之中.当然,作为一个穆斯林宗教学者,他习读儒书及佛道等经籍,从事汉文著述,目的不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也不是为了信道、崇佛,而是为了从主观上适应当时中国的条件,其真正用意在于"以阐其教",即传扬伊斯兰教.而像刘智这样贯通诸家的学者,不仅在"回儒"中罕见,即使在"汉儒"中亦难觅.
论明末清初天主教未能根植于中国的原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榆林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思想   权力   文化差异   天主教  
描述: 明末清初天主教未能根植于中国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外在因素主要有天主教传教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自身弱点影响和当时罗马教廷对耶稣会的解散削弱了在华传教势力;其内在动力因素有罗马教廷教权与中国封建皇权的冲突和天主教与正统儒、佛、道思想的相悖,以及东西文化意识的差异。
论董仲舒思想的宗教性:兼论其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作者: 崔娟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教思想   汉代思想家   董仲舒   哲学思想  
描述: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广泛学习了先秦诸子百家之学,建立了适应汉代统治需要的思想体系。董仲舒的思想以“天”为最高范畴,系统地论证了封建王权的神圣性,为汉代“大一统”政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带有浓厚的宗教性。为了全面地把握董仲舒思想的宗教性,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董仲舒思想的渊源。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西周的“天命”思想和墨子的“天志”思想,将“天”塑造成了至上神。但董仲舒也继承了先秦儒家积极入世、重视人间道德伦常的传统精神。只有从源头上分析才能很好地了解董仲舒思想的宗教性。第二,董仲舒“天人之学”的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