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诗经正义》江西南昌府学雕本及断句本试阅一卷
作者: 林叶连   来源: 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八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毛诗注疏   毛诗正义   诗经版本   诗经断句  
描述: 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学所开雕的《毛诗正义》版本,是今人所见《诗经》最佳版本,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台湾艺文印书馆将它普及印出,中文系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其特点是没有标点和断句,看起来古色古香。公元2001年,由"国立编译馆"主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发行的《十三经注疏》分段标点本出版问世,《诗经》是由台湾师范大学周何教授负责。因为分段标点,所以便于阅读,但笔者试翻几页,发现其中似有不少缺点
从《诗》学到诗学}一论孔颖达诗学阐释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月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毛诗正义   文势   阐释学   疏不驳注  
描述: 孔颖达《毛诗正义》统一了南北经学,在唐代政治与多元文化格局下,重振了儒家经学的政教传统,发掘了《诗》文本深厚内蕴,剥去历代对《诗》阐释的陈垢,并加以创新和超越,完成了《诗》学到诗学的转变,展示了极其丰富的阐释学思想,建构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同时也表现了士大夫的审美理想和意识形态共存的二元结构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毛诗正义;阐释学;疏不驳注;文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 (2010)10-0131-06 阐释学,也叫“解释学”或“诠释学”,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肇始于对《圣经》的解释。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酝酿,由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赫什、利科、艾柯等学者的努力,把阐释学作为一门哲学方法论、历史哲学上升到艺术哲学本体论的地位,完成了从古典阐释学向现代阐释学的蜕变,形成了一套具有缜密的知识结构、自成体系的学说。其研究的核心是读者(批评家)与作品的关系,其根本目的和意义就是对文本的分析、理解、认知和创新。阐释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译介到中国以后,被广泛地运用到哲学、文学、美学、宗教、法律、艺术等领域,而今还有前声续响之势,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国内大批学者都在提议“创建中国阐释学”的话题,且国内多家学术刊物也在开辟专栏讨论这一重要学术问题。其实,中国古代有着很悠久地解经、注经、训诂传统,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季末,包蕴着深厚的阐释学思想。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以远西学说,持较诸夏”的视野,在“创建中国解释学”话语理论框架之下.借鉴、吸收、比较西方的阐释学理论,把中国阐释经典的传统加以梳理、发掘、整合并付诸实践和系统化,建立中华民族独特的阐释学理论,从而来丰富世界的文学理论体系.那么,站在世界文论的舞台上,我们就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下面我们就唐初孔颖达编撰的《毛诗正义》为例,来检视中国的阐释学诗学问题。《毛诗正义》在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合力下,占据国家话语的中心地位,重振了经学传统合法性和士大夫的审美理想。孔颖达从《诗》》文本出发,剥去前代对诗阐释的陈垢,对《诗》的阐释和接受加以创新和超越,形成了自己的阐释学方法,表现了极为丰富的诗学、阐释学思想。本文通过对孔颖达诗学阐释学思想的梳理与探讨,冀希能窥见中国阐释学思想之一斑,对建构中国阐释学、诗学有一定的启发,并乞方家教正。 一、由“疏不驳注”说起 “疏不驳注”是唐代经学阐释的一种标准和惯例,为了迎合政教的需要和科举教材的规范所采取的一种策略,也是编撰《毛诗正义》坚持的宗旨。“疏不驳注”的提出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唐代一统天下,太宗李世民为了巩固政权,统一思想,决定弘扬儒学,通过明经科来选拔人才,由于当时经学异学颇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本,必须选人来编一套全国统一考试的指定“教材”,以便于考生使用。据《旧唐书·儒字》记载:“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予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日《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并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令天下。就这样,在“疏不驳注”的政教宗旨下,孔颖达对《诗》的阐释,把汉魏以来的阐释观念进行梳理、整合、理解、厘定.兼收并蓄,熔旧铸新,形成一套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阐释思想体系,结束了古今、南北经学之争,使《诗》文本的传、注、笺、疏都有一个钦定的范本,经学呈现出大一统的局面。正如皮锡瑞指出:“夫汉帝称制临决,尚未定为全书;博士分门授徒,亦非止一定数;以经学论,未有统一若此之大且久矣。” 《毛诗正义》作为国家文化工程,对前人的注本,特别的魏晋以来的义疏竭泽而渔,对旧说披沙捡金,去粗取精,鉴别舍取,促进《诗经》南北经学的融合。但出于“疏不驳注”的政教宗旨,后人对孔颖达《毛诗正义》诟病颇多,自清代以来,对其口诛笔伐,喧议竟起。清代经学家皮锡瑞指出,“案著书之例,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孔冲远并疏毛郑,疏家例不破注,故遇有毛郑冲突之处,便成了‘两姑之间难为妇’。免强牵合打完场,那疏便不成片段了”.现当代的许多学者,已然沿袭这种观点,“唐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引申毛、郑两家的经学,成为当时标准经典。”亦有学者指出,“《五经正义》只坚守一注,在指定的注本上阐发经义,或者引用别家注释来作补充,但是从来不驳难本注,提倡‘疏不破注’”. 还有学者直接批评到,“唐人编写?《五经正义》(即‘疏’),以南学为主,兼采北学,带有总结性质。它守着一条。疏不破注’的规矩,因而无多新义。” 孔颖达编撰《毛诗正义》确实恪守“疏不驳注”的宗旨,然而并不意味着他专守一家之言,“其实唐人义疏之学,虽得失互见,而瑕不掩瑜,名宗一家,实采众说。固不无附会之弊,亦足破门户之习。”《毛诗正义》虽以隋代刘焯、刘炫的义疏、述义为底本,孔氏认为他们“作疏内特为殊绝”,奉为“翘楚”,但评判的标准又极为严格,又给以严厉的批评: 然焯、炫等负恃才气,轻鄙先达,同其所异,异其所同,或应略而反详,或宜详而更略,准其绳墨,差忒未免,勘其会同,时有颠踬。今则削其所烦,增其所简,唯意存于曲直,非有心于爱憎。 孔颖达不满于前代浮诞玄虚的学风,确定严谨踏实的学风,“唯意存于曲直,非有心于爱憎”。主张消除偏见,保持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诗》其实孔颖达在对《诗》的审美阐释过程中,无论是毛传、郑笺,还是刘焯的义疏、刘炫的述义,恰恰构成了他对《诗》阐释的“前理解”,阐释主体一旦与文本(《诗》相遇,碍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等历史语境,必然会产生误读(Misreading)、误解或过度阐释。那么,孔颖达在对《诗》的阐释时,实际上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表述的,他的注疏即是一种创新性写作,因为孔氏对《诗》的注释或阐释并不是对《诗》原典的直接描述,而是把传、笺、疏等纳入到他的阐释思想的场域之中,这些“前理解”已经远离了文本原始意义。作为阐释主体的孔颖达只要通过文字、语言来对《诗》文本进行阐释,就不可能停留在原初意义上,必然会对前人的注解有所发挥和突破。正如伽达默尔指出:“本文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不是暂时的,而且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疏必驳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孔颖达对《诗》的阐释中不可能做到对原义的追寻,他对《诗》的阐释过程中会不断地参进新义。此外,《诗》文本是历史性的,在经过传、笺、疏的转述道路中,形成一个阐释史,而孔颖达作为一个历史意识中的人,必然在历史性的“视域”中达到对前代历史视域的融合,《诗》的阐释才有意义,其阐释思想才能凸现出来。所以说,孔颖达的《毛诗正义》直接推动了《诗》的阐释史向前发展,一部《诗》的阐释史正是在理解、误解、过度阐释中向前延伸,也就形成历代《诗》的阐释和接受不同效果,形成了不同的效果史,形成了《诗》的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孔颖达对《诗)的阐释工作不但要符合官方政治的需要,还要剥去历代对《诗》阐释的陈垢,对毛传、郑笺的接受做作取舍,或重新阐释、或突破,从而达到一种折中、融合,形成自己的阐释思想体系。 二、阐释方法:文本视域下对传统《诗》学的超越 孔颖达对《诗》的阐释从文本出发,在《诗》文本的语境中来构建自己的阐释思想体系。在孔颖达看来,“阐释”既是他对具体经义和语境的理解,也是在前人视野基础之上,对《诗》的阐释做出的新突破。他的诗学阐释思想恰恰是通过阐释方法来实现的,具体说来,孔颖达以文势释《诗》、以经释经、以意象释《诗》构成了释《诗》的主要方法。 (一)以文势释《诗》 “势”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指某个事物内在的逻辑机理,潜在的能动状态,暗示着某种自然张力。当我们在处理事物时,通过观察势的思维特点,为我们解决事物提供一个良机和运作方式。“势”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基因,渗透到哲学、政治、历史、文艺等各个方面,在中国文化领域一直延续和传承着。“文势”理论术语的出现是在魏晋以后,书法、绘画、文学等领域广泛运用。刘勰是把“文势”自觉运用到文学理论批评领域的第一人,其在《诠赋》中说:“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写送文势。”又在《定势》中云:“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刘勰在谈到文学创作时,要撑握文章的内在逻辑,辞赋的创作要以“情”为本,“序”“乱”一体,头尾要有逻辑,统贯有序,达到有机统一;另外还要撑握各种文体的技巧(势),才能选择不同的文体和风格。这样,才能做到“因体成势”,写文谋篇才能如“涧曲
孔颖达诗学思想视域下的修辞分析——以《毛诗正义》(1)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学思想   易象   毛诗正义   篇章   修辞特征   情志  
描述: 孔颖达时常以修辞解经释传。在解读修辞时,他不仅沿用前代修辞用语,还新创诸如“韵句”“省文”“足句”等修辞用语,《毛诗正义》修辞理论比前哲有所深入与创新。为了探究超越之因,本文以孔氏诗学思想为切入口从情志观、篇章观、兴象观等三方面来审视《毛诗正义》中的修辞分析。本文认为,孔颖达修辞方面之所以能超越前贤,形成自己的修辞格或理论,与其诗学思想有很大关系。
孔颖达诗学思想视域下的修辞分析——以《毛诗正义》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学思想   易象   毛诗正义   篇章   修辞特征   情志  
描述: 孔颖达时常以修辞解经释传。在解读修辞时,他不仅沿用前代修辞用语,还新创诸如"韵句""省文""足句"等修辞用语,《毛诗正义》修辞理论比前哲有所深入与创新。为了探究超越之因,本文以孔氏诗学思想为切入口从情志观、篇章观、兴象观等三方面来审视《毛诗正义》中的修辞分析。本文认为,孔颖达修辞方面之所以能超越前贤,形成自己的修辞格或理论,与其诗学思想有很大关系。
论孔颖达的虚词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氏   虚词   毛诗正义   训诂   孔颖达   中国古代   观点   语法学史   连词   叹词  
描述: 本文重在证明三个观点。一:中国古代虽没有语法专著,但众多的训诂注疏中包含着大量语法学观点。从训诂注疏中总结前人的语法学观点是语法学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二:唐代孔颖边在《毛诗正义》中阐述的有关虚词的观点值得注意。他认为虚词的特点是“假辞以为助”“於义无取”。他创造了一系列虚词的别称,并对副词、连词、叹词、助词的特点作了分析。三:孔氏的虚词说在语法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刘淇、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虚词说均有较大的影响。
试论《毛诗正义》疏经语言中的状貌词词尾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词尾   孔氏   孔疏   重言   语法特征   毛诗正义   孔颖达   毛传   诗经   附加式  
描述: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574—648)主撰的一部疏释《诗经》《毛传》《郑笺》的鸿篇巨制,其中蕴含着大量可贵的语言材料;但由于篇幅浩瀚,后人的研究工作还作得很不够。本文就《毛诗正义》疏经语言中一个突出的语法现象——“然”词尾的大
试论《毛诗正义》疏经语言中的状貌词词尾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词尾   孔氏   孔疏   重言   语法特征   毛诗正义   孔颖达   毛传   诗经   附加式  
描述: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574—648)主撰的一部疏释《诗经》《毛传》《郑笺》的鸿篇巨制,其中蕴含着大量可贵的语言材料;但由于篇幅浩瀚,后人的研究工作还作得很不够。本文就《毛诗正义》疏经语言中一个突出的语法现象——“然”词尾的大
姆与女师:读《毛诗正义·葛覃》剳记一则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毛亨   周代   三十年   毛诗正义   教育   宗室   道教   葛覃   师氏   贵族女子  
描述: 《葛覃》次于《关雎》,是《诗经·周南》的第二首诗,传统经说主张其为歌詠后妃之作。其中"言告师氏,言告言归"一句褒扬后妃出嫁之前在父母家能够尊敬师傅,那么,能对周代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