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学术性、通俗性与生动性的有机结合——评龙鸣新作《清初儒臣陈瑸在台湾》
作者: 暂无 来源: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者   台湾   清初   理论与方法   康熙帝   通俗性   生动性   学术性   史料   有机结合  
描述: 陈瑸(1656—1718),雷州人,清代著名清官和治理台湾政绩优异的能臣,与康熙帝生活于同一历史时期。他三领台湾,是清代治台官员中管理台湾时间最长,作出贡献也最为突出的一员。经陈瑸的治理,台湾物阜民丰,社会安定,文化教育获得大发展。
中国的教育仍缺乏魅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关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可信性   智育   中国教育   基本道德   德育   生还   感染性   生动性   泰坦尼克号   政治教育  
描述: 什么是教育的魅力?是可信性、生动性、感染性的总和。 泰坦尼克号轮船的沉没是真实事件,但毕竟还有生还者。生还者是什么人?据调查,妇女、儿童占69%,此外还有少量曾坐头等舱的人。而大多数成年男人生还者只占17%,数量很少。 基此我们可以想到,那些道德的形成,绝对离不开接受过必要的教育,而那样的教育一定是有生动性的教育,有魅力、有感召力的教育。另外,那些有道德的人的举动绝对不是在船长下令、在某种从众习惯下被动地做出的,而纯属个人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首先是个人的信念和行为,是主动性、自觉性的。因此任何教育,尤其是德育,最根本的目的首先是促成每个人自身德智素养的增进。要实现这些,教育的魅力化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是教育的魅力?是可信性、生动性、感染性的总和。而这一切魅力中,德育魅力是第一魅力。 中国的德育有过真正的魅力么?当然有过,可惜经不起种种客观外力的异化。 古代中国,曾是天下第一、举世无双的德育大国。从孔子起,直到他之后一代代的儒师,所写、所编的教材几乎百分之百是德育教材,纯粹的智育教材几乎没有。虽然孔子的教学内容中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但在实践上却很少有关他如何教学生练习算术的记载。
读《史记》学写人物
作者: 暂无 来源: 出版广角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学价值   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   司马迁   史记   人物性格   卿大夫   社会矛盾   生动性   人物形象  
描述: 读《史记》已非第一遍了。但每读一次,都有温故如新之感,依然会深深地被它吸引住。它是一部史书,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从读史的角度读吋,每有置身秦汉乃至上古的感觉,因为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社会矛盾与斗争;我从读文学作品的角度读时,又仿佛当时那些人物就在我身边,与我生活在一起,因为它写的那些人物,栩栩如生地都一一活跃在我眼前。是的,历史可说就是人物的活动。无论作为历史还是作为文学来读《史记》,《史记》中那些人物的无比生动性,都是其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的最重要源泉之一。《史记》中所写到的人物,真是“白公卿大夫以及儒侠、匠人、佞幸之类,其美恶谪正,喜怒笑哭爱恋之情,跃跃楮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