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造物之美:中国传统生态美学观照下的艺术设计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典哲学   艺术设计   生态美学  
描述: 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产生于中国古典哲学沃土之上,其中蕴含着儒、释、道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智慧。这些都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不竭的创作源泉。在中国生态美学观念引导下,造物者在设计时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作品的意蕴和精神内涵,追求人与自然和合相处,追求"人、物、境"协调。
灾难焦虑:征服,还是守望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之和与灾难焦虑   四维关系   内外之和   生态美学  
描述: ,应对其进行细致的辨析、释义,寻找思想的启迪和现实的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1.天人之和灾难观的本体论命题:物我一体,天下有道;2."天人之和"灾难观的认识论命题:内外之和、自然与人的整体性
《牡丹亭》:生态审美理想的浪漫高歌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杜丽娘   自然生态   生态美学  
描述: 生态美学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平衡与和谐是生态审美发生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儒、道哲学蕴含的思想。《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自然生态关系的紧张,展现出生态审美的不和谐,通过杜丽娘生死两世对情的执著,表现出其对个体生态审美完善的强烈追求。《牡丹亭》谱写的是一曲人类对生态审美理想追求的浪漫高歌。
生态美学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艺术视角   自然审美   生态美学  
描述: 中国文人山水画深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及民族审美心理,它兼有儒、释、道文化的精华,唐诗、宋词、元曲的风骨。飘着浓浓墨香的传统文人山水画,不仅是文人们对艺术的审美与感知,更是画者对秀美山川的崇敬与热爱,是一种置身于自然又超脱于自然的美的描摹。其折射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宛如历代精神家园中一枝独秀,闪耀着独特的芬芳和魅力。
诗化的人生:生态美学视角下嵇康的四言诗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言诗   嵇康   诗化的人生   生态美学  
描述: 处在儒释道三家思想不断融合的魏晋时代的嵇康,无论是“任自然”的思想与人格,还是在四言诗中所体现的自然之趣,都彰显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其存在体现了“诗化的人生”。本文重点在生态美学视角下对他的四言诗进行分析。
关于生态美学的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沧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释道   环境   和谐   生态美学  
描述: 中国环境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则比较晚,目前尚在建设中。但是我国的古典文化传统中,早已存在着朴素的生态美学观念,现代生态美学与此一脉相承。儒释道各家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东方古典生态理念,比如礼乐结合、天人合一、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具有极大的当代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发掘与发扬。我们应当以生态美的价值观立世,尊重生命,尊重他者,善待自然,关爱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
浅析“儒释道”思想的生态美学观在视觉设计中的延伸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科技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美学观     设计之美   生态美学  
描述: “生态学”的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初期的生态美学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直到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了“深层生态学”的观念,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世界观进行了结合和探索,从而形成了现今被人熟知的生态存在论哲学。生态美学是在当今世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过程中融合了生态学、哲学和美学各方面的理论而产生的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审美体系。它是一种阐述了个人、社会以及物质和非物质世界这几者间动态的平衡所体现出的和谐关系。正如以“儒释道”思想为根基的中国艺术和审美哲学的观点一样,生态美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重点强调事物发展的本源和规律需要符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根本规律。
“生态美学”专题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章   中国传统美学   审美智慧   美学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   美学研究   人类中心主义   环境美学   专题研究   生态美学  
描述: 主持人语:本组文章是有关当前学术热点之一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研究。本人的文章初步论述了中国传统绘画及其理论中所蕴含的生态审美智慧,旨在说明生态审美智慧是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的主旨所在,渗透于一切美学与艺术形态之中,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掘。刘艳芬教授的文章是有关中国佛教理论所蕴含的生态审美智慧,说明中国古代儒释道三种重要文化形态都无一例外地包含着生态审美智慧。杨文臣的文章是对于西方环境美学的研究。这种美学形态尽管有着历史的渊源,但主要兴起于20世纪以降,是一种比较新的美学形态,也是对于传统的“美学是艺术哲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对我国建设生态美学有着借鉴作用。它与我国的生态美学也有某些区别,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