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孔子论道德(下)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月读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道德   宁戚   凡物   先生馔   道德力量   非礼勿视   必先   八佾   礼之本   个人道德修养  
描述: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就一般礼节仪式来说,与其过分奢侈,不如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解读林放问孔子,何为礼之根本,孔子夸他问得好,并做出以上回答。《礼记·檀弓上》说:“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意思是,与其哀伤不足而礼节有余,不如礼节不足而哀伤有余,与此句意思相近。朱熹认为“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万事万物必然是先有原初的朴素状态,才会慢慢发展起来,因此,朴素可以说更接近于礼的本原。准确地
论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化   中国传统文化   先秦儒家   批判继承   历史过程   道德力量   人本主义心理学   理想人格   传统儒家   中国儒家  
描述: 近年来,随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传入我国,学术界有的同志开始以“需要层次论”“人格三因素论”为参考构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有的同志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力量型人格”,它忽视了意志力、道德力在理想人格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看法指出了伦理化、政治化的儒家遗留给我们的精神包袱,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有益于我们在批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坚持在思想战线上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但中国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儒家有先秦儒家、汉唐儒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