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儒内部也“决绝”:牟宗三与梁漱溟冲突析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决绝   乡村建设   冲突   牟宗三   梁漱溟  
描述: 见解冲突的隐性因素,是推动冲突的内生动力。在五四以来文化危机和政治剧变的大时代中,牟和梁的冲突与“决绝”呈现了知识分子的情感心态世界,以及当代新儒家内部文化观政治观的“同中之异”。五四之后中国思想界的状况,远非“激进与保守”“传统与现代”“中西之争”等惯常话语所能涵括,牟梁冲突或为此复杂面相之一映照。
衢州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作者: 温天蓉   吴宁   童磊   来源: 建筑与文化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形态   古村落   衢州   参数化  
描述: 将参数化技术引入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通过衢州10个样本村落的参数提取,得到表征每个村落各个空间形态特征的参数值,定量化地总结出村落空间特征,以此作为规划设计的参照依据。
浅谈八大人书画艺术“空间布白”
作者: 暂无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法   思想   绘画   空间布白  
描述: 中国书画的“空间布白”观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书画中的哲学体现,本文从八大山人的生平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入手,对其书法绘画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将对八大山人的书画艺术成就进行一定的探索。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空间表现
作者: 陆雪   来源: 华夏论坛2016-08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岳阳楼记   儒道精神   醉翁亭记   人格差异  
描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被贬后的苦闷和忧民心理。《岳阳楼记》因情造景,展现了一个开放、静态的空间,是范仲淹积极、外放式个性的外化;《醉翁亭记》情景交融,呈现出
楼友会·衢州众创空间开园
作者: 姜华斌   来源: 衢州日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姜华斌)10月20日上午,“我是创客”楼友会.衢州众创空间在西区颐高广场开园。楼友会.衢州众创空间规模达5000平方米,是颐高集团与楼友会共同打造的“互联网+”科技众创平台,将围绕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产业链形成完整的创业生态圈,帮助创业者充分对接颐高、楼友会的创业资源,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
儒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
作者: 何晓明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维度   “和而不同”   时间维度   儒学  
描述: 儒学的时间维度研究,是一把尺子,一根线,讲究的是“联结”功夫;而空间维度研究,是一把刀,需要的是“切割”手段。无论联结或切割,其实都是一种学术建构。研究者境界的高下、襟怀的宽窄、识见的深浅,往往通过
浅谈八大山人书画艺术"空间布白"
作者: 暂无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法   思想   绘画   空间布白  
描述: 中国书画的"空间布白"观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书画中的哲学体现,本文从八大山人的生平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入手,对其书法绘画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将对八大山人的书画艺术成就进行一定的探索.
中国画的空间意识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散点透视   现代设计   空间意识   中国画   传统文化  
描述: 中国画的空间意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儒、道、释三家思想的重大影响,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与留白的空间意识就是中国画传统的空间意识的具体表现。中国现代设计深受西方艺术思想的重大影响
平城之围与汉帝国的内在危机:李陵事件的发生背景——《史记》阅读札记之六
作者: 暂无 来源: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平城之围   李陵事件  
描述: 汉高祖遭遇的平城之围暴露出西汉初期权力集团内部的分化,这也决定了“缙绅之儒则言和亲,介胄之士则言征战”的政策分歧。随着和亲政策的全面推行,西汉帝国的政治危机也充分暴露,这就是政治空间与私人事务之间
赋、比、兴与汉语诗性文本内部的心物关系结构类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物关系   汉语诗学        
描述: 如何用客观外物去表现主观的思想情感这一问题,在汉语诗学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作为汉语诗学的本源性概念,赋、比、兴处理的正是语言所呈现的“物”与主体的意、志、情之间的关联——在“赋”当中,对物本身的言说带有主观的情志抒发的功能;在“比”当中,外在事物是作为情感的喻体而呈现出来的;而在“兴”当中,外物的言说,则是要为情志的言说营造一种氛围。“兴”这一手法所能够达到的美学效果,与儒的含蓄婉约、道的自然天成、禅的意在言外都有重合之处,因此而受到汉语诗学的极力推崇;“赋”作为最为基本、最为朴素的修辞方式,在后来的汉语诗性文本中也能够普遍受到重视与应用;而“比”这种修辞方法,由于作为喻体而出现的自然景物与客观事件,同作为本体而存在的主观情志之间是靠理性结合的,很难像在“赋”和“兴”之中那样水乳交融,因此往往受到汉语诗学的贬抑。
< 1 2 ... 10 11 1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