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圣贤 以儒学拜相封候第一人公孙弘
作者: 暂无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枣庄市   《汉书》   《日知录》   公孙弘   薛城区   第一人   儒学  
描述: 者,公孙弘是第一人。为此,武帝特地颁布一道诏令,诏以高成县(今河北盐山东南)平津650户封公孙弘为平津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十一月,武帝罢免薛泽,拜公孙弘为相。此前,公孙弘虽已官至御史大夫
我所看见的袍哥覆灭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精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江元昌 上世纪40年代初,也许是因为失业,经济拮据,父亲借口抗战躲飞机,从成都搬迁到离汶川县城30华里的三江镇居住,以减少开支。 三江不大不小,四县交界,是各种势力争夺的地盘,用一个数字就能说明当时当地的局势:每月,我最少要看见一人被枪杀的。 国民党的基层政权,与地方势力紧紧联系。三江的徐姓、朱姓、周姓是大族。历任乡长都姓徐。舵把子(袍哥头子)则为朱氏历任。地方上一切实权,实际是舵把子说了算,乡政府也只是出面办理而已。 袍哥又分清水与浑水两种。所谓清水,不去明目张胆杀人越货,但实际上操纵地方实权。浑水袍哥,则是提枪耍炮,抢劫杀人,无恶不作。无论是清水浑水袍哥,都视自己的地盘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决不允许外来者进入,否则格杀勿论。 争斗 浑水舵把子李麻子,由于做坏事太多,心头虚得很,疑心也重,因此保卫措施十分严密。 有一年,邻镇一个周家大户婚嫁,吃喜酒的一批“颤翎子”(出风头显示自己)的青疙瘩娃娃,仗势周家也是有钱有势,不打招呼就到三江街上耍,而且在区公所隔壁吃茶时,故意翘起二郎腿亮出腰插的手枪。李麻子得知情报后,立即派人去当场把那儿个丢翻(打死)在茶铺内。 1948年的初夏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看见满街上许多荷枪实弹士兵,大桥河边上还枪毙了一个人。问其原因,原来是一个押“肥猪(绑票)”的兄弟伙,与“肥猪”各坐一辆叽咕车(独轮手推车,由于没有轴承,推起来叽咕叽咕响)准备前往交钱赎人地点,在半路途,“肥猪”见了一拨兵,而且滑竿上还躺着一个官,便大声喊救命。虽说兵匪一家,但光天化日之下,不得不管。于是乎官兵就将“肥猪”解脱,就地枪决了怀揣手枪的赶猪手。 在自己的地盘上居然让人公开打死自己的兄弟伙,袍哥们围住不让官兵走。谁知遇到了“硬火”,路经此地的不是别人,乃堂堂四川省保安司令。但一个保全省平安的司令,居然也走不脱,最后还是清水舵把子朱海环出来收拾局面,把司令请到家中招待一番,把言语拿顺,双方才撤兵。 司令回到省城,心中越想鬼火越起,遂令崇庆县保安队前去进剿。一天上午,一个中队的士兵扛着机枪步枪,由三十里外的县城跑向三江镇。李麻子正在水果市的丁字口茶铺喝茶,他开溜了,可怜的是在那儿喝茶的老中医王泽儒,满身被打了许多窟窿。 解放 1949年秋,国民党四处网罗地方势力、袍哥大爷,办起了啥子游击干部训练班。当然,像李麻子这样的人物是首选人才。经过短期重点培养后,这个过去的通缉犯居然成了团长。 12月中旬,蒋介石开仓“放粮”,打开成都北校场的军械库让李麻子等各地“诸候”随便拿。 下旬初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惊奇地发现镇上突然冒出许多不是国民党的兵,头上戴着八一军徽,在各家各户派饭。我家也有七八个。我自作聪明地问,你们就是过去的八路军吧,要不帽徽咋个是八一呢。他们笑了,说了些什么八一南昌起义,反正稀里胡涂似懂非懂的话。 听说,李麻子那天差点出事,他有两个兄弟伙被缴了枪,只是部队另有任务,没有理他。后来才知道,那是解放军二野先遣部队,赶到新津、邛崃增援刘文辉起义部队,阻止国民党部队向西康逃窗。 随着四川将领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的通电起义,困守成都的敌人,眼看大势已去,起义投诚。1949年12月30日,成都万人空巷,迎接解放军入城。成都和平解放了。 叛乱 国民党的正规军的戏唱完了,袍哥大爷、地方武装粉墨登场了。经过“游干班”训练的那些散兵游勇,地痞恶霸,在特务统一指挥下,于1950年2月5日发动武装叛乱。 大年三十那天,解放军出城反击,在西门外的西河坝打死土匪七八十个。大年初一,虽然兵荒马乱,但母亲还是按老规矩给我们煮鸡蛋面。才端起碗,就听到崇庆县方向传来密集的枪声,而且愈来愈急,也越来越近。外边也吵开了:“快跑呀!”“解放军打来了!”“与李麻子的队伍交火啦!”街上老老少少,牵儿带女的,一拨又一拨,惊惊慌慌地往乡下跑。 到晌午时,枪声已由崇庆到三江的公路上,转到了镇周围,解放军这个仗真不好打,哪些是土匪,哪些是群众,穿戴一样分不清。为了弄清情况,部队便占据镇东西二三里处的一个碉堡相互对峙起来。 我同学的一个堂兄,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那天好像遇见鬼了,捡了一支“中央军”败退时丢下的步枪,也跟着去凑热闹,刚爬在坟堆边一抬头看,扑哧一声,一枪正打在脑门心,当场完蛋了。吓得那些看稀奇的,赶快缩回乌龟脑壳跑了。 覆灭 这次战火将整个三江烧了五分之四,最繁华的镇中心,两个万年台,文武庙全焚于一旦。所幸我家还未殃及。这时李麻子的队伍也不见了,解放军上街宣传,叫大家不要怕,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等。 北栅门里边有个汪麻子豆花饭店,他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大老幺和小老幺。大老幺叫汪子清,是街上一个痞子混混,那天虽说他没有拿起枪真的干,但也去给李麻子摇旗呐喊,结果在左胛窝下打个大洞,差点要了命,最后还是解放军给他包扎,救了他。李麻子的当家外管事、保长沈凤祥被击毙。 最让人又可笑又解恨的是李麻子的侄儿,人称小太岁的李老二,平时在镇里提劲打靶歪腾了,这次看到解军一匹军马惊了到处跑,他就充好汉去捡“战利品”,结果被解放军机枪打断双腿。最后没人管,伤口化脓生蛆,不等政府去镇压,他就痛死了,大家都说活该。 李麻子收拾残部与印崃惯匪乔子军汇合后,在印崃五绵山被解放军全歼,孤身一人逃到乐山。又看解放军到处清乡,吓得不敢停留,心想成都人多好混,准知一到成都就被逮到。川西十大匪首之一的李泽儒李麻子终于被正法。 卖锅魁的郑老二,跟着李麻子叛乱,端起机枪往前冲,结果当然罪有应得地被镇压了。唏嘘!如他不去趟那趟浑水,也许土改时还是极积分子呢。 (摘自《看历史》)
地理 济南山寨探幽
作者: 暂无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山下设场,来者皆得饮食。远近感其惠,归附益重。他以黄崖村为中心修建了三处小寨,还在黄崖山顶建起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1 200余间石室的大寨。自此,张积中将弘扬太谷学派的学术团体演化成了有浓厚封建教会
恩施 小地方的大气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中老年人,很少有人再去谈论相关话题。现在恩施最为外人道的是大峡谷,城市中心的指路牌上,随处可见“大峡谷”字样。恩施大峡谷位于恩施市屯堡和板桥镇境内,是清江大峡谷一段,峡谷全长108公里
宋元遗珍 明清精粹——记首都博物馆海外华人及海峡两岸重要收藏家珍藏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为增进海内外华人文物界、收藏界的文化交流,由首都博物馆主办,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 《盛世气象一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于2009年11月10日至29日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展示已故著名美籍华人收藏家王己千(季迁)旧藏,以及家族成员部分藏品近30件。作品包括了中国传统绘画自两宋至明清近千年来鼎盛时期的基本风貌和璀璨成果,书画珍品题材丰富、内容经典,有不少是艺术史上的代表作。 王己千(季迁) (1907-2003年)是中国书画鉴藏界的重量级人物,师承已故鉴定家、画家吴湖帆,与当代负有盛誉的徐邦达同出一门。1947年王己千被邀请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从事考察工作。亲眼目睹半个多世纪以来,失散的中国古代书画精品,源源不断的由亚洲和欧洲流入美国。旅居纽约曼哈顿五十多年间,他奔走四域,累积家资尽赀书画,孜孜不懈地寻藏散失的名作巨迹,传播中国文化。被称为“中国水墨艺术的捍卫者”, “将中国书画艺术推向西方的灵魂人物”。1973年和1999年王己千先后拿出宋元书画计37幅,捐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其中包括那张引起全球艺术史学者高度关注的五代董源《(溪岸图》,引发了一场以《溪岸图》为主题的针对中国古书画鉴定、绘画史、画家研究的讨论。鉴于王氏家族在提高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贡献,1997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特设立了“王己千家族艺术馆”,专门陈列王氏收藏的中国书法与绘画。此馆落成,进一步奠定中国传统书画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也为中国古书画在艺术市场的重新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次展览的重要作品有: 郭熙《秋山行旅图》,绢本设色,纵140、横96.5厘米。郭熙(生卒年不详)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曾为御画院艺学,后升至“翰林待诏直长”,是画院的最高地位。郭熙主要创作活动在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 -1085年)。被誉为李成、范宽之后“独步一时”的山水画大师。画面正中峰峦迭起,主峰高耸,近景处溪流清浅,岸边岩石裸露,有杂树一丛,远处云深雾浓,依稀有群…莽莽。郭熙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则: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此图白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境界阔大,使人观之精神振奋。又以卷云皴法表现“西北之山多浑厚”的状态,气势雄壮,盘礴而连延,拔萃于四野。此图曾经晚清著名收藏家庞莱臣鉴藏。著录于汪由敦撰《松泉集》、庞元济撰《虚斋名画续录》、陆心源撰《穰梨馆过眼录》。郭熙《秋山行旅图》是王己千凭借几卜年积累的深厚鉴赏功力,于1999年在海外拍卖行斥巨资竞得的一件珍品,当时曾突破中国古画近10年在海外拍卖的最高纪录。之后,该画一直深藏美国,很少有人一睹其真正风采。这一次,郭熙名作归还敝里展出,使国内观众有幸近距离欣赏她的艺术魅力。 陈容《墨龙图》,绢本手卷,纵31.5、横118.5厘米。陈容(生卒年不详),字公储,自号所翁,福建长乐人。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曾官郡文学,人为国子监主簿,出守篙田,曾人贾似道幕中。时与名士论文讲艺,敷绎大义,土习以兴。陈容以善画墨龙得名,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巽水成雾,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图中画二龙戏珠,两条蛟龙跃出水面,在雾气中翻转腾挪,引起浪花急湍。墨气沉郁,很好的突出了龙这种神物神秘而强悍的力量。此图为近代著名鉴定家收藏家张珩旧物,这是他在三十岁时得到的一件寿礼。张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收藏过眼古书画的经验,将这幅无款之作鉴定为陈容笔墨。 吴镇《竹石图》,水墨纸本,纵100、横33.5厘米,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卜卦为生,以诗文书画自娱,终生不仕。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为“元四家”之一。吴镇还善草书,师法怀素、杨凝式,但多用于题画,独立的书作极为罕见。此图取景简洁,意境清幽。图中绘方石侧立,竹枝斜出。石块用重墨勾画轮廓,复以浓淡相间的墨色加以皴染,笔墨浑厚苍润。竹枝斜斜伸出,细劲的枝条挺拔而富有弹性,昂扬的姿态得“意在画外”之趣,且使画面趋于平衡。整体画面欹中寓平,稳中求变,表现出作者控制全局的高超技巧。画面上方的草书长题,挥洒自如,气韵连贯,使“诗、书、画”融合为有机的整体,进一步提升了此画的审美价值。此图有清内府藏印“乾隆御览之宝”、 “心赏”。此图曾经张珩收藏,画面右下角钤有“张珩私印”、“吴兴张氏图书之记”。 该展展出的宋元名人墨迹册亦十分珍贵,名家如林,佳作纷呈,堪称是一部用墨迹垒起的断代书法史。 王己千生前曾希望举办个人收藏展览,有意将他的重要收藏捐献给祖国。2003年夏天,壬己千计划在国内出版一部书画作品集及回国举办首次个人展览。不幸的是,展览画册付梓之际,老人突然辞世。这次首都博物馆举办“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将王氏家族重要收藏展示给家乡同胞,是对这位鉴藏界名宿的真挚告慰。 王氏家族后人秉承王己千老人的这份公益心,首次将家族收藏的重要书画在首都博物馆公开,让国内收藏界艺术界人士饱览宋元遗珍真容。更重要的是,这一隆重的“省亲”,对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与《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同时出展的《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同样精彩。展览由台湾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鸿禧美术馆协办,是海峡两岸收藏界联袂举办的公益性文物收藏展,展览汇萃两岸重要藏家倾心珍藏的自宋代至清代的书画、瓷器、玉雕、文房清供等文物展品,共计70余件。 内地参展文物有宋代马远《山水》册、元代林子奂《豳风图》卷、明嘉靖“青花五彩鱼藻纹罐”、清代郎世宁《平安春信图》轴等。 台湾方面遴选出50余件资深藏家的重要藏品来京参展,其中有沈周《和香亭图》卷,明永乐“青花缠枝纹天球瓶”、明永乐“甜白暗花八吉祥莲纹僧帽壶”、清康熙“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碗”等珍品。 展品整体突出经典性、传承性和文化价值,高端地展示当代收藏的杰出成果和审美取向,为国内民间收藏提供重要价值参考,也为两岸文物界交流和研讨提供良好机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海峡两岸,同根同族,海峡两岸的文物,是中华文明的共同遗产。如今,由海峡两岸收藏家共同参与,由首都博物馆、台湾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联手,促成了这些文物在北京相聚。 这次展览既是一次两岸藏家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交流活动,也是一个呈现海峡两岸民间收藏成就、专业水准的文化盛事。真正成为一次“展现中国文物、促进两岸交流,引导收藏理念、推动收藏风尚”的盛会。 北京市政府一直着力推动文博业的展品资源与展示的社会化,公益性,首博推出的“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及“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为北京博物馆的“窗口”增添了一项亮丽的展览内容,同时也有赖于首博这个平台,让两岸三地见证中华文明历程的珍贵文物得以重聚,为缤纷绚丽的当代收藏史写下值得珍视的一笔。
用“心”去演戏——演《朱买臣休妻》角色体会
作者: 暂无 来源: 剧影月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屈斌斌 一位老艺术家说,一个好演员应该用“心”去演戏,这甸看似普通的话,对我产生巨大的作用,以至于我演《朱买臣休妻》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求“省心”,但求“用心”,努力塑造好“朱买臣”这个角色。 作为一个演员,希望自己塑造的舞台形象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一点我体会到只有通过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现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以情感人,才能做到。人物激情的表现有两种方法,一是接近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二则是用心去揣摩,这都离不开舞台演绎的真实体验。 《朱买臣休妻》这个故事,前代有很多艺人将它改编成不同剧种的舞台剧。元杂剧中有《朱太守风雪渔瞧记》,昆曲中有《烂柯山》,京剧《马前泼水》……基本戏剧冲突离不开写—个夯书生发愤图强,刻苦读书,终因生活困难引起婚变的故事。 我排演的这出戏是由姚继煜,张继青两位老师亲授的,全剧为四出《逼休》、《悔嫁》、《痴梦》、《泼水》。我饰演“朱买臣”,陶红珍饰演“崔氏”。在香港,台湾,上海,苏州等地演出,是比较成功的,也有了点感悟,在此谈谈我对“朱买臣”的人物塑造及体会。 在《逼休》的前半本中,我对“朱买臣”的演绎方法是用的前者,接近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 “朱”上场的扮相,挂黑三髯口,头戴黑色高方巾,身穿黑衣黑彩裤,腰系黑丝带,脚穿双黑梁鞋,手持书本和扁担。行走时猫着腰,头上的高方巾帽沿微微抖动,完全是—个饥饿难当穷书生的人物造型。这里出发,我体会这个出场应有别于传统—般采用的抖袖,整冠,理髯的程式,须从人物内心出发,着眼于准确体现生活的规定情景和人物的特殊性格行为。于是“引子”的唱、做就极为重要,第—句“穷儒穷到底”的“底”字,声调应唱的低沉、悲凄,哀怨中充满酸楚,第二句“独求书中趣”的“趣”字,拖了长音,同时挟着扁担,拿着书本,表情凄然,却依然摇头晃脑,表现出虽穷困潦倒,但对自己通过读书求官的信心未改,甚至于自得其乐,这时候我把“朱”自己内心的独白通过以上的表演告诉给了观众。同时也确定了“朱”这个富有黑色幽默,对自己有信心、憧憬的人物基调。这个开场极其生活化,但又不失表现力,是观众很重要的第一印象。 随故事发展,人物更加鲜活,《逼休》以念白为主,而这些念白通过节奏、语气、轻重缓和的处理,比唱腔更好的表现出“朱”的内心情感。 其一表现就是对妻子的理解、忍让。其中一句“想她二十年,随我受穷受苦,怎能无有半点怨言怨语,对她么还是要忍耐些好”,一句“还是守一守的好”等充分表明了“朱”的这个内心活动。 其二表现就是对自己的信心、憧憬。其中一句“不要性急,出头的日子么就要来了,要发迹要发迹的”这时候的“朱”带着点轻松、活泼,这些念白和表演手法充分展现了“朱”的自信心。同时也憧憬着自己的做官梦,如一句“但等来年,我进京应试,名登金榜,那时节啊,我头戴乌纱,我身穿红袍,腰围玉带,足蹬朝靴,跨马而归,那些牵羊的牵羊,但酒的但酒,他们都来了啊”等,这些白口很好地说明“朱”对做官的渴望和追求,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我认为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念白能比唱腔更好、有力、强烈的演绎出当时“朱”的内心世界。 对“朱”的人物性格,经过老师的教授与点拔,加之自己的体会,其中还有一方面可表现为,用自己幽默的方式,哄骗妻子,望得到妻子的理解,而达到维持、挽救婚姻目的。其中一段“半年前我算了一次命,那算命先生言道,朱先生啊朱老爷,你虽有满腹经纶,可惜啊可惜,你官运未通,可你家娘子么倒是一品夫人之命啊,日后你还要靠她的福气呢,那算命先生言道,你家中有件宝贝,压在你娘子的头上,若压的住么,这一品夫人就做定了”讲完就取来盖了一块四角有流苏旧红绸的一个“凤冠”(淘米箩),戴在了“崔”的头上,“崔”随之进入了幻想。二人在此同时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令观众也有所期待,似乎品尝到了一种又酸叉甜的穷夫妻生活。而这些是“朱”用了自己幽默的方式,哄骗了妻子,在我自己演绎时加上戏曲的夸张手法,舞台效果来说是很出彩的。《逼休》前半本很少固定的传统戏曲程式,很接近生活,更是源于生活,可谓诙谐幽默,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逼休》后半本我则采用了大幅度的,强烈身段动作来表演。 剧情的深入,“朱”收起了故作轻松、幽默的样子,有些严肃,感觉到夫妻分手是无法避免,这时候这些成了“朱”的主要内心活动。念到“你不听我多次苦苦相劝,偏信那王妈妈的挑唆,暗中写下离书,逼我休妻,你居心忒狠也”后又念到“你太绝情,你太决意,这二十年夫妻,也罢,从此两分离”这些念白要念的字字喷射而出,声嘶力竭,和之前的形成对比,加上大幅度、强烈的肢体语言,如“执着右袖,抬起左脚,亮出鞋底,抖动头上的黑方巾,踩着紧打的锣鼓点,挪到桌后,混身颤抖,挽起右袖,伸出拇指,左手掩面猛疾的将手印按在休书上”在传统的甩髯、抖髯、水袖外,加了以上—些非常规的身体动作,更强有力的表现了当时“朱”的内心斗争。而在这一系列强烈的身体语言后应为停顿,此时无动亦有动,使之入戏的观众也慢慢平静,和“朱”一起接受了现实,“崔氏”走了。《逼休》的结尾,“朱”的内心相对是比较平静的,心知唯有读书做官才是自己的希望,所以我也用了非常规的表演技巧来加强“朱”的这个信念,采用大摇大摆的四方步,手持书本,目光坚毅,踩着铿锵的锣鼓点下场,动作幅度极大极夸张。《逼休》以此结束。 正是手持书本,目光坚毅的下场,才呼应了《马前泼水》覆水难收的故事。《泼水》一本中的“朱”较《逼休》是—个从弱到强的转变,表现的内心世界和身体语言也是有着极大的反差。上场:身穿红袍,脚蹬朝靴,跨马而归,一曲【新水令】唱出“朱”当时的荣归故里,春风得意。在刚见到“崔”时唱“以往事不须提,以往事不须提,装疯傻假呆痴,逼写休书心如铁,学杨花东复西,任癫狂随风飞”这些唱段是带着质问口气,态度强硬的,体会到此时“朱”的内心应该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身体动作也不宜多,摆摆官架以稳重为主。这样的表演方法,能使观众体会到,这时候的“朱”和“崔”进行了位置互换,完成了女强男弱到男强女弱的转变,和《逼休》形成了很好的对比。 随着剧情的发展,“朱”的内心世界也随之变化,念到{取五十两文银交与同乡妇人,此时“朱”的内心产生了对“崔”的同情之心,而“崔”三番两次的纠缠,使“朱”做了决定{马前泼水}。这时的心里活动及身体语言较之前应有所变化,如念“住口,你逼我休妻,断情绝义,你可曾有半点回心转意,琵琶别抱,另有人依,也罢,取一盆水来”,后又有髯口、马鞭等动作,充分的展现了“朱”心里的怨恨,但叉无可奈何,也表明了“破镜残缺难重圆”的决心,随之拂袖、打马快速下场。 《泼水》演到此处,我的体会是人物鲜活,情感丰富有可塑性,但极为重要“朱”的另一面却包含在以下几句念白“柴米夫妻我有愧,逼写休书裂心肝,马前泼水非我愿,破镜残缺难重圆,泼水难收人投水,眼望碧波心黯然”和“朱”对“崔”的深深一拜与心伤落泪之中,这一节“朱”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很难揣摩,使这个人物到现在人们对他的理解还是褒贬不一的。我自己演绎这节时,是理解为:“朱”对“崔”有怨、有恨、却还是有爱的。但迫于当时封建社会的特定环境,“朱”能做的唯一决定就是“马前泼水”,只能牺牲“崔氏”,来保全自己现在的—切。当然这也只是我—个青年演员,用自己的体会和有所局限性的人物塑造,来演绎舞台上的这个“朱买臣”。 《朱买臣休妻》是一个精彩的封建时代卑微个体的悲剧故事,既是“崔氏”的悲剧,也是“朱买臣”的悲剧,二人都要承受自己决绝的后果。
一湖文脉——读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有感
作者: 暂无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古今往来,西湖,容涵了多少谪官隐士、文人墨客的抒怀笔墨:容涵了多少人世间的沉浮荣辱、进退悲欢和闲情逸致:容涵下他们车载斗量、琳琅满目的诗歌辞赋,盛满了西湖,成就了今天的一“湖”文脉。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早春三月,虽移居海滨城市深圳多年,而白居易《忆江南》的这组千古名词,又撩拨起我深埋在心底对江南的思念。一时间,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倾跑出来,像西湖水般哗哗地流淌,载着我纵情地回了一趟老家。 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都在那出生地杭州,她就像如今深圳家中躺在角落里的那个时间的储物柜,天天在身边,那里锁着我的过去,存放着儿时欢乐的回忆。每每回来,会打开那把只有自己能打开的锁,河坊街有多宽,苏堤、白堤有多长,杭州的历史就有多重。在这里,闻着那些杭州的味道,听着文人雅士的高吟低唱……我想家。 想念西湖边春天的柳绿桃红,白娘子许仙的传说,带给少女的我最纯真的爱的懂憬:想念灵峰,和小伙伴们拿着手电筒去无名深洞探险的经历:想念西湖上的泛舟,在大学读书时,周末常与好友租一小船,在船板上看书聊天,任小船儿在湖面游荡于白堤或苏堤的桥洞下遮阴、小憩;这两条堤坝,是白居易、苏东坡生前在西湖留下的胜迹。想念保傲山,那里记载了我的初恋,在保俶塔旁的山顶上,我和他骑坐在石凳上晃着脚儿,远眺春烟雨雾中的西湖,感受着那份朦朦胧胧的幸福。 忘不了那时剪着一头童发,装着满脑袋好奇的我,跟着毛昭晰叔叔到黄龙洞山上的葛岭去识辨、摘采草药,如今,荒芜的老家花园里,还留着当年移栽的药草,至今还开着深紫色的白芨花和淡紫色的益母草花,草药的花儿深深浅浅地怒放着,盼着我回家浇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夏末时,中学的同学们在杭州满觉陇聚会赏桂,发来信息就是这首诗,最后加一句“快回来吧,我们等你一起去寻桂”,小伙伴们欲以聊慰我的乡愁,却煽起更浓的思乡之情。 何日更重游?真想再重游儿时杭州家中的花园。记得当时院子里种满了从各地移植来的花木,小时数过有四五十个品种之多。两百多平米的院子里,春夏秋冬四季,花事不断,甚是醉人。难忘的是那株有两人高的黄、红双色双瓣腊梅树,每年都是她带雪催春,率领群花迎接春天的到来。现在,梅树的枝头该已是满眼葱绿了吧。喜花的我,在外这么多年从未找见这么雅贵的腊梅品种。那时最欢乐的时光,是夏末花草最渴水的时候,每天傍晚,从里屋浴室水龙头上,接根长长的橡胶管,拖着管子满院子跑,争抢着给花树浇水,姐妹们边浇水边嬉戏打闹…… 更不能忘的是在岳庙的岳飞墓前,研究史学的父亲为我们讲述岳母刺字、岳家精忠报国的故事。如今,父亲长逝已整20年,但岳庙依旧。我也无法想象,杭州,若是没有公元1126年的那场靖康之乱,这座城市的命运将会怎样地延续,可现在她的的确确已成为可以和西安、南京相提并论的古都,可这不应该是她的角色,她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误会。建炎元年,建康失陷,逃难的赵构第一次来到了杭州,一来,他就不想走了,因为他被这“三秋桂子,十里荷香迷住了”,只是形势所迫,在短暂停留后,又不得不继续南逃,但他已经忘不掉杭州的倩影。所以,自建炎二年,这座城市实际上成为了南宋半壁江山的心脏,但在名义上,她还是只能被称作“行在”。 这一叫,就叫了将近半个世纪,到了宋孝宗手里,1175年前后,也许真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君君臣臣的北伐之心,早已被风花雪月销蚀得千干净净,杭州作为南宋都城的名分,也终于被扶正。南宋定都杭州后,皇城外围,天街两侧,那些皇亲国戚们买地修房,将一条街道妆点得如花似锦,这就是河坊街。河坊街的前世,就叫做“御街”、 “皇城根儿”。 杭州,做过王朝的都城,却不见兵戈之气,北方大漠胡沙,到此也化为如水温柔。马可·波罗称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这个从意大利来的冒险家,被这个城市惊呆了,他留下的游记里,极尽对这个繁华天城的描写,引动整个西方对东方的渴望。 杭州之美,主要在西湖边。杭州城内西湖边,五步一个古人,十步一个故事,好挤也。好在有西湖一池水,这一池水容下了千年恩怨,容下了佛道儒隐,容下了儿女情爱,容下了兴亡悲欢。容下了一“湖”文脉。 今年重游保俶山,又寻到山顶,坐在那留着初恋记忆的石凳上,遥望春雾中孤山的“放鹤亭”,想那隐士林和靖,书生十年寒窗,真的是为着放弃、逃离,又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是他隐逸了,还是湖水容下了?既有今日,当日何必苦苦执着追求?想他当年悠然持杯,吟唱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句。 而今,魂去,诗在,暗香依然。 想起前日,在深圳与从大连前来开会的朋友一番闲谈,禁不住莞尔。这位开公司的老总,一听说我是杭州人,就打开了话匣子。说他刚从杭州回来,女儿和太太都迷上了杭州,女儿在北京的大学毕业竟跑到杭州找工作,并住了下来。在中国北方人眼里大连是最美的是最适宜居住的地方,而他家有临海靠山的大套房,就这样的条件,妻儿竟还跑到杭州不回大连。他前天刚从杭州探亲回来,问起他的感受,他朗朗地说: “去了20天,竟然下了整整18天绵绵的细雨,真是受不住。” 我笑着回答: “你真好运气,那可是杭州最有诗意和情调的时季。” 当晚,难以入梦,躺在身边记忆的储物柜又打开了。杭州三月的烟雨,如雾如梦般笼罩了整个房间。在梦忆中的杭州,被濛濛烟雨罩上淡淡的光晕,忽隐忽现着绿柳如烟江花红胜火,一切宛如少女披上了薄薄的面纱。那北方大汉所说的18天绵绵细雨,正是我追梦已久的西湖印象。 我想,杭州的烟雨神韵还未销蚀这个粗犷的北方男人,大约是他认识杭州时间不长吧。杭州是诗,是画,更是梦。她的美,是经过岁月的沉淀,慢慢浸润到骨子里去的,需要慢慢去发现,细细去品味。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今日读此词,则能解我乡愁,梦醉忆江南,风景旧曾谙,朦胧中那倒塌已久,旧时未曾谙的雷峰塔,今也回来了,清清楚楚见它耸立在那里……何日复相逢? 杭州,是座了解了就不想走的城。想当年诗人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而将诗歌辞赋琳琅满目地倾满西湖,成就了今天一“湖”文脉的文人墨客们,生前定也和是一样,早晚梦忆西湖,盼复相逢。
老记大红袍的品牌创建之路——专访老记大红袍董事长杨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商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赵发中 近日,经历精心的筹备, 老记大红袍北京闹市口店隆重开业,这是老记大红袍在北京的第三家直营店,为其在国内的发展又添一座丰碑。该店位于北京繁华的闹市口大街,长椿街地铁西北角。为了让顾客品鉴高品质的大红袍茶品,拥有全新的品茶体验,新店不但展示了多款鉴藏级大红袍精品,还精心设置了五间不同风格具有儒家文化韵味的品茶包间,老记大红袍顶级茶艺师会在现场表演精彩茶道。 而老记大红袍京城首家旗舰级体验馆开业至今已有一年时间,作为亚洲免税业最大的华人经营者,香港皇权集团旗下公司“福建省武夷山市老记茶业有限公司”凭借其独特的产业优势,成功将其“老记”品牌系列产品打造成为高端茶品牌,在中国茶行业掀起了一轮品牌风潮。在老记大红袍京城首家旗舰级体验馆开业一周年之际,“老记茶业”董事长杨杰女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她向记者讲述了老记大红袍一年来的品牌创建之路。 科学管理 品质为先 短短一年时间,“老记”似乎已成为大红袍的代名词,在茶叶品类繁多的今天,为什么消费者对老记大红袍如此情有独钟,杨杰女士解释说:这并非偶然,老记大红袍的品牌影响力与其质量是分不开的。老记大红袍在武夷山所拥有的正岩区和半岩区的千余亩茶园,属于武夷山地区大红袍最好的产茶带,而传承老记祖辈“人茶合一”的百年制茶之道,荔枝木焙料、地道的九焙工艺和禅音窖藏,使得老记大红袍茶韵尽显。老记大红袍已经推出“天旨、正红运、正红福、飞渡、风生”等22 款不同产品,采用系列化的高标准包装设计,合理的价格规划,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老记茶业”作为香港皇权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全面引入了皇权集团国际化的营销理念和品牌管理模式进行运作,这在中国目前的茶行业还不多见。我们希望从民族与国际的多元视角出发,诠释武夷山大红袍,在不断提升制茶工艺和品质的同时,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己任,把“老记”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的高端茶叶品牌。 品牌塑造 民族信念 近20 年来,我国茶园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状态,增长了38.4% ;茶叶产量从1978 年的26.8 万吨,上升到2008 年的124 万吨,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20 个产茶省,8000 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但是,目前我国出口茶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还不尽如人意。 品牌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源泉。杨杰女士认为,实施企业品牌战略,打造中国茶叶品牌,已成为中国从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茶行业的市场开拓和品牌经营显得尤为重要。茶行业的竞争最终都将归结到品牌的竞争。 据杨杰女士介绍,老记茶业力求将“老记”打造成国际知名茶品牌。创新采用“四首席”策略,即:产地首席、焙料首席、火功首席、窖藏首席。事实证明,四首席已经成功助推“老记大红袍”走向高端。 文化传承 茶艺精湛 老记大红袍目前在京城已有三家店,店内分若干不同主题的茶室。据杨杰女士介绍,茶叶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大红袍早在南北朝(479 年)就著称于世。唐代茶叶盛行,成为士大夫贵族馈赠之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自古以来,茶叶就始终和“儒、释、道”精神相伴,这也体现了中国茶人“茶和天下”的真意。 杨杰女士说,她们的茶室内无不体现“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在茶室内品茶,犹如身处仙境,顿感轻松愉悦。摆放硬木桌椅,灯光呈暖色,墙壁悬挂古代字画,营造出浓郁的茶文化气氛。装修材质融合了现代的钢制结构,厅堂的装饰灯发出星星闪亮的灯光。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在同一空间得以展现。 包装风格上她们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红黑两色为主色调,精选了漆器和陶瓷等中国传统的材质制作成庄重大方包装器皿,形成老记系列产品包装特色。 大红袍浓郁的茶味能满足茶客的味觉嗜好。其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能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研究发现对人体有很好的调节功能。我国中医药学有药食同源的说法,许多能治病的中草药都是从可使用的植物中筛选出来的,茶叶这一古老的饮料正是这样。 在老记大红袍的任意一个店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大红袍的高级香茗,同时还可以享受茶艺师提供的精湛茶艺表演。经过专业的训练茶艺师为顾客讲解并演示如何品鉴大红袍和茶具的选择,并展示冲泡技艺和礼法,力求向世人展示最精华的茶文化。 茶的神韵 促进发展 在老记大红袍落户京城一年的时间里,向人们展示了“老记大红袍”的魅力和制茶人的品味。大红袍作为中国国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老记茶业”杨杰董事长表示,“茶”字本身就是“人在草木中”,体现了返璞归真、人文和谐的思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中国的茶文化中讲究观其形、思其美、演过程、表其义、闻其香、品其味、会真韵,把大红袍独特的禅意,锁于茶中,而这也正是老记的优势所在。以此赢得了京城消费者的口碑,将“老记”品牌迅速传播开来,完美地打造了“老记”优良的品质和贴己的服务。有效地传播了茶文化,促进茶经济,从而凝聚了制茶人的力量,推动茶业繁荣。 老记大红袍秉持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精湛的采制工艺,同时也注重科技创新,集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制茶工艺于一体,通过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引进、开发、推广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从茶叶的良种选育,有机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面发展茶产业。老记大红袍产品品质优异,多次获得国际、国内茶叶评比金奖,并获准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标识。 杨杰女士表示,老记大红袍凭借“ 有序的管理、精良的顾问、过硬的产品、精湛的服务”树立品牌,从而引领规范中国茶业市场。希望通过老记及中国茶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推动中国茶叶品牌在世界的影响力。
从居住区到城市历史景观:水亭门社区文化阐释
作者: 张崇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lineage   historic   committee   association   heritage   community   urban   native   neighbourhood   baojia   residents   place   landscape   governance  
描述: 治理方式到民国时期现代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型。该章首先从同乡组织名称的变化(祠一会馆一同乡会)进行研究,这种命名的变化也体现了同乡组织的性质由和帝国国家的关系演变到民国时期和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二,研究
扬州吴家:从贾而好儒到英才辈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文化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多年前吧。1 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拨乱反正之后第一次召开的全国性的科学会议。科学界有三位亲兄弟同时出席了这一重要会议。他们是,著名医学寄生虫专家吴征鉴,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吴征铠
< 1 2 3 ... 107 108 109 1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