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传承中华文化 推进人类文明——就《儒藏》编纂答《河北学刊》主编提问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类文明   编纂   诠释学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儒家典籍   思想文化   中华文化   儒学   四库全书  
描述: 一、汤先生,您好。经过几年的工作,您主持的《儒藏》编纂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我们知道,您出身于哲学世家,从小受到渊源深厚的家学熏陶。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儒学的虽然从小因为受到家族的影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但由于一直在新式学校接受教育,“国学”的根底实际上是很缺欠的。特别是由于我的父亲主要是研究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因此,我在青年时代也对道家和佛教思想较感兴趣。只是在1983年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才较多地接触了儒学思想。那时,杜维明教授正在哈佛,于是,我在那里接触到了现代新儒学。我了解到牟宗三等人的现代新儒家,他们希望把中国儒家思想同西方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当然这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究竟应当怎么做他们认为,中国的内圣之学可以开发出适合中国现代政治的外王之道,我觉得,中国的内圣之学和西方的民主政治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儒学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在1983年,世界第17届哲学大会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过去,这个哲学大会只有东方哲学讨论组,不设中国哲学讨论组。这一届特别设立了讨论中国哲学的圆桌会议。我也被邀请参加,在会上,我作了题为《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的发言...
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论禅宗心性逻辑的内在演绎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禅宗心性论   识心见性   佛性   作用见性   慧能  
描述: 禅宗心性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内在逻辑和解脱实践实际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概言之,这一变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重要转折:慧能南禅突出的是顿教法门,五家分灯禅则表现出由“顿教法”向“见性法”的转移,入宋以后则又凸显“儒佛融合”的趋势。从哲学上看,又可将其概括为从“本性论”到“泛性论”、从“立体见用”到“由用见体”的演变。从心性论的内在逻辑而言,这种转变大致可以描述为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的演变。可以说,禅宗心性论的逻辑演变贯穿于从达摩到慧能再到五家禅的自我推展、自我演绎的历史脉络之中,这一脉络体系几乎穷尽了禅宗的理论空间,因而具有十分典型的思想史意义。
《清文宗实录》纂修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馆高层   议叙   清文宗   实录   修纂官  
描述: 清咸丰十一年十月,慈禧令儒臣开馆“恭修《文宗显皇帝实录》”。文宗实录馆开馆后,首先是选拔监修总裁、总裁、副总裁以及史馆提调等高层管理者,这些人中有的素有史才、史德,且对实录纂修工作孜孜乾乾,态度恭谨敬业,在《文宗显皇帝实录》书法、体例、事迹编纂方面独具只眼,在馆务管理方面积极任事、忠于职守。编纂主体基本能肩荷史馆重任,在实录、圣训、《筹办夷务始末》编纂中恪尽职守。文宗实录馆的平时恩赏、议叙亦较他馆为优,其造成的影响亦是多方面的。
《应正论》与唐代前期的严刑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严刑   儒释道   宽政   《应正论》  
描述: 自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在朝廷中占据优势后,“慎狱恤刑”的宽政就成了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我们现在看到的经过选择的唐代史料,大部分都是主张宽政的。其实在宣扬宽政的思潮之下,也有着主张严刑的实际执法思想。一向不为人注意的《应正论》就是提倡严刑的一篇珍贵文献。作者王志愔在这篇文章中为了支持自己的严刑思想,不惜曲解地提供了释、道、儒三家经典的论据,反映了鲜明时代特点,尤为罕见,值得研究唐代法律及其思想的学者高度重视。
清入关前后:“尊孔崇儒”与儒学官学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学术思想   尊孔崇儒   儒学  
描述: 清在入关前后,为了赢得当时中原社会精英阶层——儒士大夫的政治文化认同,积极认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其中,努尔哈赤以其向明朝进贡的经历,逐渐认同了儒学,并从中选择有利于其统治的思想观念。而皇太极吸纳儒臣,制定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并积极学习儒家经典及思想。至顺治时期,为了统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更是开科举考试,利用儒家经典选拔人才。总之,清初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与利用为康乾时期进一步认同、利用儒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儒学的官学化及清代中期学术的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学术思想基础。
弘扬儒家中和思想精华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和   和谐社会    
描述: 儒家中和思想是真善美的统一,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世界观、矛盾观,体现了其现实的社会政治和伦理观,体现了儒家的最高哲学智慧及其人生与社会理想境界。弘扬儒家中和思想精华,对于促进人自身、人与人、人与国家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略说《大智度论》中的布施法门:《大智度论》卷十一之檀波罗蜜义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布施   大智度论     波罗蜜  
描述: 本文以《大智度论》中之"布施"观念为中心,从思想史的角度较为详密地论述了布施观念的复杂性,并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布施"观念:首先,简要考察中国思想史上儒、道家有关布施的说法,以及布施观念在佛教思想史上的演变;其次,从佛教般若学的传统来分析布施观念的特点与多面向的意义,尤其是详密阐释《大智度论》有关布施波罗蜜的各种形式、层次及丰富意涵;最后,就《大智度论》中布施与空性波罗蜜的内在关系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解。
论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心性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虚静之心   徐复观   艺术精神   仁心   心性美学  
描述: 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并将儒、道两家艺术精神的主体都归为人之本心,以仁心为儒家艺术精神的主体,以虚静之心为道家艺术精神的主体,在中国文化重视心性修养和人格塑造的特质的基础上,提出以“为人生而艺术”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正统。从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路径来看,徐复观美学的心性走向不同于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论和宗白华的形上生命艺境论,他从形而中的心出发,透过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开拓了中国现代心性美学的建构方向。
切问而近思:谢良佐理学思想之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穷理   切问而近思   克己   谢良佐   下学而上达  
描述: 作为程门弟子,谢良佐不仅承继师门极务力于为己之学,且其思想学术切近平实,不尚虚玄高远,程颐赏识其“为切问近思之学”。“切问而近思”是其理学思想的特色,如他强调克己以修身,不仅提出克己是儒门学者为学做人的根本,而且其一生严于律己,自为克己之功,强力不倦;他注重下学而上达,主张为学勿好高骛远,须从小事、切己之事做起,并以洒扫、应对、进退等下学功夫的积累为上达天道的基础。积思求解的愤悱之心使谢良佐具有强烈的求真精神,穷理以求是是其求真精神的具体体现。他将穷理以求是最终落脚于对本心、真我的认识和穷通,这进一步体现了其切问而近思的思想特质。
进取与不争:儒道人生态度优势互补新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不争   人生态度   进取   儒家   优势互补  
描述: 进取是儒家的人生态度,不争是道家的人生态度。传统看法认为,人们身处顺境,取法于进取;身处逆境,取法于不争。事实上,无论人们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儒、道具有不同特质的人生态度均可被采纳,进而实现优势互补。顺、逆两境,皆须以进取为主,以不争为辅。这种优势互补对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以及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