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慧能与中国文化
作者: 董群   来源: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慧能   传统文化  
描述: 本书清晰地展示了慧能禅学的各方面内容,进一步揭示了慧能禅学既受儒、道文化滋养,又秉承释道传统,深得释道精髓,从而独立成宗,完成佛学中国本土化的学术过程。同时,书中也阐述了慧能禅学对后世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王维《能禅师碑并序》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维   慧能   禅宗  
描述: 《能禅师碑并序》是王维受神会所托为六祖慧能撰写的一篇碑铭。作为现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有关慧能禅师的史料文字,文章清晰而简练地记述了慧能大师的一生,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不仅如此,文章一方面对慧能以及南禅思
慧能修行观与周敦颐修养论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修行观   慧能   周敦颐   修养论  
描述: 周敦颐思想中或多或少地渗透进了佛教禅宗和道家思想。通过对周敦颐和慧能"识心见性"与"思"、"顿悟成佛"与"诚即圣"、"出没即离两边"与"允执厥中"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元化的,而是儒、佛、道融汇的多元文化。
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论禅宗心性逻辑的内在演绎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禅宗心性论   识心见性   佛性   作用见性   慧能  
描述: 禅宗心性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内在逻辑和解脱实践实际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概言之,这一变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重要转折:慧能南禅突出的是顿教法门,五家分灯禅则表现出由“顿教法”向“见性法”的转移,入宋以后
基于陆九渊与神秀、慧能心性思想关系所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月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慧能   本心   陆九渊   神秀  
描述: 陆九渊心性论的重要来源,而后者往往为学界所忽视。通过将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心性论与禅宗北宗神秀、南宗慧能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分析与诠释其对早期禅宗代表人物神秀、慧能心性思想的借鉴、融合,有利于
从牟子到慧能
作者: 黄有东   来源: 曹溪南华禅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禅学研讨会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佛教   中国化   慧能   禅宗   牟子  
描述: 。一个是汉末的牟子,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讨论儒、道、释三家关系的文化大师;另一个是唐代的慧能,他是佛教中国化的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佛教的圣地当在岭南。
老子、孔子、慧能,儒释道三圣塑造中国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意林文汇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中国文化   大英图书馆   不列颠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孔子   儒释道   慧能  
描述: 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又称不列颠图书馆,是英国的国家图书馆,享誉世界,为世间藏书的权威地之一。该图书馆广场树立有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是全球闻名的。这世界十大思想家中,有三人来自东方(亚洲):老子、孔子、慧能(一作“惠能”),他们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圣”。正是这儒释道三圣塑造了中国文化。
塑如法的当代佛像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中国化   道文化   《六祖坛经》   慧能   当代   佛像   《金刚经》  
描述: 佛教六祖慧能大师,在《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时,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佛教自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至六祖时期,在中国大地上与本土的儒、道文化相融合,生根开花,形成了真正中国化的佛学
弘扬南宗禅的神会大师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元   南宗禅   华北地区   神会   北宗禅   慧能   大师   神秀   禅宗   坐禅  
描述: 在禅宗发展史上,神会是一个关键人物。假如没有神会的力挽狂澜,也许便不会有南宗禅的昌达。神会,俗姓高,约生于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死于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湖北襄阳人。神会少年时曾住在华北地区,读过儒、道各家著作。据说他读了《后汉书》以后方知有所谓佛,于
我对柳宗元“统合儒释”的肤浅看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零陵学院学报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合儒释   《易》   佛教   孔子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论语》   慧能   禅宗   柳宗元  
描述: 柳宗元幼即信佛,贬居永州以后,由于前途渺茫,心情苦闷,“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王维:《叹白发》),更加笃信佛学,想从其中找点精神安慰。据他自己说:“余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还说“余知释氏之道久”。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