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试探王岱舆对穆斯林妇女观的儒化建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化建构   穆斯林妇女   王岱舆  
描述: 以往学术界,特别是回族学界对王岱舆的宇宙发生论、认主学等问题探讨较多,但较少对于其关于妇女的伦理思想加以讨论。本文拟在前人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岱舆的妇女伦理思想进行初步的考察分析,以展现其所建构的伊斯兰教妇女伦理体系,以及说明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本文主要涉及儒家伦理学说)中女性观的横向联系,在此基础上,来阐释伊斯兰教的女性观。
西夏文学作品中所见儒释相融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夏   儒释   文学作品   融合  
描述: 随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完成,儒释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修身以道,治国以儒,治心以释的局面。西夏是以党项人为主体在西北建立的民族政权,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采取了崇佛尊儒的国策,佛教和儒家文化在西夏都得到发展,尤以佛教最为突出。西夏时期佛教已不单强调出世离俗,而更多的表现为入世合俗,佛儒共容相济,与社会接触,去劝化世人,把出世离俗和入世合俗的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思想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本文主要对儒释相融思想在诗歌、谚语及各类字书、韵书中的表现作一简要论述。
以儒释伊和以伊释儒的有机结合——对王岱舆以儒诠经思想的一种理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儒诠经   以儒释伊   以伊释儒  
描述: 以儒释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宋儒的语词和概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些语词和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三是这些语词、概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伊斯兰教哲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以伊释儒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其所借用的儒学概念范畴的思想内涵进行改造;二是这种改造基于伊儒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三是这种改造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对伊斯兰教的立场坚定不移,对伊儒思想的异同严格区分,对儒学面对的问题适度同情,对儒学的整体思想全面观照,则是王岱舆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
儒佛果报观异同之比较:兼谈佛教的本土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果报观   本土化   儒家  
描述: 因果报应的观念是佛教人生观、伦理观的思想基础。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已经存在报应观念,尽管佛教和儒家善恶报应观旨归相同,但是二者在善恶标准、主体承担、实现动力、实现过程和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到汉魏以后,佛教的果报观随着其本土化过程的实现和儒家文化相融合,并在现实层面产生影响,为民众普遍接受,成为善恶行事的标准。作为一种观念,果报观由最初的简约状态发展到明代成为具有相当影响的民众信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也最终在中国生根发展。
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史的知识社会学初步考察:一种民族学视角的社会理论反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转轮王   官僚体系   儒教中国   藏传佛教  
描述: 从梁启超开始的新史学重新将清朝官修史学的民族多样性缩减成为以儒学为核心的史统,后来的中外学者或者从儒学与皇权之关系、或者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意识形态史。这样一种眼光将元以后中国的意识形态的多元性转变成了国家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问题,并进一步在中西关系的知识格局中来审视今日中国,而没有看到,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兼具宗教与知识性格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意识形态史之转型的意义。本文综合考察了国内外学者的儒教中国论、佛王治世说和元代的知识格局变迁,认为从凉州会盟以后,藏传佛教体系进入中国,中国的意识形态史从儒学中心的结构时代进入了多元意识形态关系史的时代,这一知识社会学的眼光或将对传统中国的意识形态研究有所裨益。
灵明堂教义的思想源流:宣教话语文化特征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宣教话语   灵明堂   思想源流  
描述: 文章从西北伊斯兰神秘主义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背景,灵明堂的形成及现状,灵明堂道统的源流、教祖的遗训和阿訇的实践等五个方面对门宦苏菲神学思想的源流及宣教话语的中国文化特征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了西北门宦与金陵学派回儒学者的神学思想关系密切,并且经历了伊斯兰文化的中国化。此外,作者还提出民间宣教文本在宗教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试论"燕行录"中藏传佛教消极形象产生的原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燕行录   李朝   清朝   藏传佛教  
描述: 明亡后清人虽入主中原,但朝鲜李朝并不以中华正统视之.朝鲜李朝认为满清为"夷"、"胡","满蒙联姻"中的蒙古人是满清的"帮凶",是狞悍之属.而正因如此,加之朝鲜李朝自立国伊始即已确立崇儒抑佛政策以及朝鲜与中国藏区相去甚远等因素,朝鲜李朝对于中国满、蒙、藏等少数民族所信奉之藏传佛教有着认知上的偏差和情感上的极大排斥.
宋初僧人对北宋文学革新的认识与回应——以释智圆和释契嵩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释智圆   文学革新   释契嵩  
描述: 北宋中叶的文学革新是我国文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北宋中期以来,古文运动继中唐之后在学术界再次掀起高潮。倡导古文、复兴儒学成为学者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从韩愈到宋代诸儒,古文运动事实上是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文”与“道”的关系问题,宋代学术界不同群体,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立场阐发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在宋学形成前,以释智圆、释契嵩为中心的一大批“儒化”的僧人,从佛学的角度对这场日益兴起的文学革新运动给予了关注。他们对晚唐体、西崑体、太学体的批评,对“文”与“道”关系的认识与思考,基本上使古文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后来的文学复古革新和散文正宗地位的确立初步扫清了道路。
浅谈儒学对河湟地区人们求知观念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书》   科举制度   儒学教育   河湟地区   乡镇企业   书院   青海民族研究   《五经》   功利性   民族教育  
描述: 儒学作为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存在了2000余年,在我国大地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学中的精华,至今仍为人们继承和发扬。然而,儒学中的一些糟粕也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本文仅对儒学在河湟地区人们求知观念上的影响,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民族教育等诸问题的对策性研究上,有所裨益。 一、儒学的特质与求知观念的功利性 儒、释、道三家学说,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并行存在,都曾有荣登国学(或国教)宝座的辉煌历史。然而,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释,即佛教,东汉时传入我国。佛教从“神不灭论”出发,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的幸福,注重来世。道,即道教,是在老庄思想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道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