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作者: 傅伟勋   来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死亡  
描述: 本书除了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以便揭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之外,更进一步从作者研究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特别是耶、佛、儒、道诸家
预立临终医疗指示正当性的儒佛道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预立临终医疗指示   正当性   死亡   临终  
描述: 佛教的轮回生死观可以减少人对死亡恐惧,净化临终者的心念提升觉性,通过佛教临终助念帮助临终者度过临终恐惧。道教的生死自然生死观让人明白生死是自然变化,以坦然的态度,忘掉死生复返自然,以生死智慧的领悟
嵇康之死——从《与山巨源绝交书》谈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嵇康   死亡   《与山巨源绝交书》   魏晋  
描述: 》是导致嵇康死亡的直接原因。后又从嵇康内儒外道的矛盾思想以及身为曹魏女婿与当世名流的双重身份两方面分析嵇康之死。
死之自由与荒诞——解读萨特《墙》的死亡主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与荒诞     死亡  
描述: 《墙》是萨特存在主义名篇,自从小说诞生以来,已有众多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许多研究者将之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进行分析阐释。此篇小说充满哲学味道,探讨了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即死亡。小说
死亡的滋味
作者: 暂无 来源: 百科知识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学研究   滋味   死亡  
描述: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是没有人会知道死后或死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如果硬说要有,那也是宗教和神话中的境界。例如,中国儒、道、佛三教的理论和传说,还有从阎罗王到牛头马面,从奈河桥到孟婆汤的场面等等。但我们知
白居易生死观初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居易   宗教   死亡   恐惧  
描述: 死亡是每个人都有的恐惧 ,白居易也不例外 ,其诗歌中有大量描写衰老、疾病、死亡的诗歌 ,证明了他对于死亡的敏感和恐惧。为解决这个问题 ,他对诸家学说进行了长期探索。儒、道两家思想差别很大 ,但都重视
海德格尔 “向死亡存在”命题背景下的稼轩词 “存在”意识解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天下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命题   李清照   死亡   解析   海德格尔  
描述: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二安”。稼轩,可谓是词史上的奇男子,范开曾称誉他:“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南归后,虽因其“归正人”的身份不为朝廷信任和重用,但他仍“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恰如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中云:“稼轩当宋末造,以文章气节自命,交游如朱晦庵、陈同甫、党怀英辈,皆一时儒硕俊雄。”
死亡与此在的澄明: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诠释意旨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向死而生   此在   存在   死亡   本真  
描述: 海德格尔论死亡,不仅从存在论上揭示出死亡的独特内涵,即它对于此在的存在结构所具有的组建意义,而且也阐明了死亡在日常此在沉沦下的遮蔽状态,更进一步,则通过良知与决心诸环节来唤醒非本真此在的本己能在
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 黄艳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   生命教育   孔子   死亡   天命   君子  
描述: 生命教育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热点教育话题,不仅理论界热衷于研究讨论,教育界也多有实践探索。作为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
欧阳修艳词写作动机新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词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童年   金石   生命意识   欧阳修   情感   艳词   死亡   人格   人生   范仲淹  
描述: 欧阳修有不少香艳词作,南宋罗泌在《近体乐府跋》中云:‘其甚浅近者’前辈多为刘煇伪作,故削之、’ [一] 曾慥《乐府雅词引》亦云:‘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幼眇,世所矜式。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 [二] 而实际上,这些词学界已经公认为欧阳修所作。罗泌、曾慥悉数删除的原因在于:欧阳修人格如此,笔下怎么会有这样的艳词?很多研究者都从‘诗词分工’的角度来谈,但问题是,为何晏殊、范仲淹等与他同时代的,既写诗又作词的人,笔下没有这样香艳呢?若论方正风节,欧阳修应该是不亚于这二人的,但为什么他小词的香艳在当时迥然出尘?如果从他情感中生命意识的角度来看,或许能找到一种更合理的解释,即欧阳修艳曲小词里包含的浓重享乐纵情成分,除了应歌娱乐的需要,还有更深层的心理动机,那就是他强烈生命焦虑的释放之道。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