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孔子的生命观
作者: 许荣霞   滕海滨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观   孔子   生命价值   生命本质   生命来源  
描述: 孔子将天与天之生德作为“立人”“立命”之根源。“天人合德”的性命之学,将宇宙生德下彻于人,实现人的生命本质道德化。让人从宇宙与道德的高度探究生命本质的问题,给予生命崇高的地位与使命感。孔子自然生命道德化,道德生命自然化的辩证统一性,凸显儒家哲学的宗教性,使得生命获得哲学与宗教式的终极关怀,实现对生命的敬畏与慰藉。
中国文化的美学审视三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导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美学审视   审美精神   和谐统一   生命本质  
描述: 民族的生命力说到底来源于文化的生命力。从审美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精神不仅渗透在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意识形态领域,而且集中体现在汉字这一具有独特美学魅力的传播工具上,甚至在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都会积极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唤醒人性的自觉,推动文化的发展,最终凝聚成中国文化的生命本质。
浅谈中国文化的美学审视三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卷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美学审视   审美精神   和谐统一   生命本质  
描述: 民族的生命力说到底来源于文化的生命力。从审美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精神不仅渗透在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意识形态领域,而且集中体现在汉字这一具有独特美学魅力的传播工具上,甚至在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都会积极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唤醒人性的自觉,推动文化的发展最终凝聚成中国文化的生命本质。
水与儒哲之生命智慧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与自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慧   物质     生命本质   大自然   自然生命   精神  
描述: 水之于生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作为一种物质。乃维持自然生命之所不可或缺者。且在于?它在宇宙大自然中运化的形态、特性及其规律对于人之生命本质的彰显、生命智慧的开窟、生命精神的提振具有极大的毫发和促动作用
《论语》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表达方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终极意义   本体论意义   生命的本质   孔子   生命哲学   语言思维   存在主义   《论语》   集注》   生命本质  
描述: 一《论语》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它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圣经”。自孔门弟子编定《论语》后,它就一直被作为圣人的遗训在儒家中传授、研习。历代有关《论语》的注释性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论语》一书,可以称得上是影响中国人二千多年的权威著作。然而从一些今人的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缺乏对形上原理正面的、综合性的论述,其内容大多是随感而发的言论和日常生活行为的描述,是政治、伦理、生活的格言汇编。难道事实真的如此吗?朱表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行D程子的话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末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云愈久,但觉意味深长。(《论语序说》)《论》、《孟识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读(论语)、(孟子)法》)从程颐的话看来,破译《论语膨义的关键是不可“以语言解”,要“玩味”其中的含义,并且要进一步落实于生命的实践中去,如此方...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史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道家与禅宗   人的本质   庄子   人生态度   处世原则   处世之道   现实世界   生命本质   生命形式  
描述: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在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中,道弹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本文从生命价值取向、处世之道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对两者作一粗浅的比较研究,以求方家雅正。一、生命价值的共同取向——重人贵生道家以大自然为参照物,从自然与人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人的问题。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①即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一道”、天、地、人。“道”被置于一四大”之首,这是由老子哲学的根本特色(道本论)所决定的;天地为“道”所出而又是人及万物的生存基础,故其地位次于“道”而高于人;天地之外尚有人与物,但老子“四大”中有人而无物,这显示了老子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重人。重人,首先便要解决人如何生存的问题。对此,老子提出了“人法地”的生存原则,意即人应效法地之道。地之道的根本特征是处卑居下,他认为人在乱世之中只有象地那样善于处卑居下,才能不露锋芒,保全生命。这又显示了老于另一价值取向:贵生。重人是贵生的前提,贵生乃重人之保障。庄子亦重人,但他不似老子侧重对人的地位的重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