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课程学习(下旬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中央集权   适应社会   治国思想   变革时期   董仲舒   演变   黄老学说   知识分子   中国古代社会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奴隶制因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开始日益走向崩溃,与此同时先进的封建制正在逐步形成。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代表各个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各种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从而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蓝图,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与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基础。 儒、法、道三家中首先脱颖而出的是法家,其变法思想和法治主张具有强烈的务实和进取的精神,从而成为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守旧奴隶主贵族的锐利武器;其实现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也符合了当时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和平统一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而其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治国模式更是适合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口味和需要。因此,战国时期出现了法家代表人物如,李悝、吴起、商鞅,他们先后进行了大的变革。 战国后期韩非将法家思想的“法、术、势”三大流派融合在一起,成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顺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因而为秦王嬴政所采纳,并最终以此一统天下。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作者: 暂无 来源: 躬耕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实   博尔赫斯   农民思想   无名   理想   人物命运   弱势群体   适应社会   长篇小说   距离  
描述: 如果说我从《满票》、《村魂》、《问天》认识了鞭挞农民劣根性、被文学界尊称为“半个农民哲学家,半个农民思想家”的乔典运,那么我是从《遥远的麦田》《玉米林随风起舞》《无名桥》又认识了用浪漫的情怀感触农民良知,追问人生价值多元化取向的西峡作家韩向阳。他用旁观者的客观冷静、凭自己对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精神的独特解读,审视我们远去和正生存着的时代,拷问他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村,用心灵的尺码,不停地丈量农民理想和现实的距离,爱和恨的距离,生和死的距离,贵和“贱”的距离,贫和富的距离。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韩向阳,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有作品中他即是农民中的一员,又与农民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他对农民看得清认得准,体贴得到位。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他们骨子里浪漫的愿望及对社会美好的幻觉,虚空式的幻想,都被他一一道出,刻画出基层农民外表的恭顺和柔弱,内心的强大和高贵。作为乡党委书记,作为农民和政府沟通的桥梁,他也了解农民,喜爱农民,他总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体会官场游戏和解读政策法规,用浓郁的乡土情结,魔幻般的戏剧色彩表达了对农民深层的爱,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冷嘲热讽。 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有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建功立业的意识,都有饱满的个性,无论卑微和高贵都能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在社会磨难和不断打击中分化,选择各自适应社会的方式获得出卖良知的快乐或艰辛隐忍的生存;或在幻想破灭中死亡、或在宁折不弯中玉碎,或在猖狂中被仇杀,或在放荡中疯癫,或在平庸里行尸走肉郁郁而终。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