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大学通识教育视域下茶文化的人文教育教学与实践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茶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修养   人文教育   茶文化   通识教育  
描述: 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通人”,所谓现代意义上的通人指的是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方面均有涉猎和建树。不过中国古代也有所谓的通识教育,其指的是通识诸子百家、儒释道哲学思想。这两种不同的通识教育理念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认为通识教育强调博雅教育,强调人的内在修养,淡化技术上的东西,人们通过学习不同的知识体系可以让人的思维更加活跃,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因此,在大学通识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人文教育核心就是茶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让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到达修身养性的目的,特别是德行上的培养。
我国哲学通识教育的历史重建及其当代反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描述: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是其主流,以中国传统人文经典为内容的哲学教育也融入其中,并构成其主要方面,成效斐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专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哲学通识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所取代而趋于沉寂。改革开放后,随着通识教育的再兴,哲学界开始反思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哲学通识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哲学界积极践行哲学通识教育,哲学通识教育进入一个全面推广的新阶段。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国学教育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校   国学教育   通识教育  
描述: “通识教育”是从欧美高校引进的,其基本理念是追求和探讨永恒的真善美的人性。中国传统国学教育的核心诉求是“君子儒”的养成,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殊途而同归,因此国学可以成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开展国学教育,需摒弃功利目的,体会“无用之用”的深刻内涵;需引领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培养他们对古典文明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需结合中国当前的国情,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儒学与通识教育
作者: 邓新文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两种理   儒学   通识教育  
描述: 局、杂、烦、固四弊,是现代大学分科教育之通病。对治此病的通识课程,又普遍存在四大问题:向外求通,而不知向内求通;从事上求通,而不知从理上求通;向知识才能上求通,而不知向道德修养上求通;向思想上求通,而不知向心性上求通。儒学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故要根本解决现代分科教育"局而不通"之弊,必须拨乱反正,反本开新,从儒家的传统教育中吸取智慧。"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欲求通识,不可不深入己心。欲深入心,不可不求之于"向上之心强"、"相与之情厚"的儒学。
从世说新语与魏晋风流谈通识教学的通识化与全人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正修通识教育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魏晋风流   人文自觉   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  
描述: 魏晉玄學在擺脫了兩漢經學趨向讖緯化,命理化的腐化和瑣碎之後,開始朝向辨名析理的邏輯思辨方向,而引發了批判性思考的大無畏風氣,由於感受到『門閥世襲』、『禮教吃人』的政治迫害,開始對儒家『外王機制』的不信任,而有了反省生命意義,重視精神自由,探討自然本體,崇尚人文自覺的新思潮。雖然,『道家體無』的不可捉摸,未必能解決人世的悲涼與醜態,但卻對生命的覺醒及人文價值的反思,無疑是注入了一股最佳的清涼劑和催化劑。如何調和『儒、道二家的有、無』、濬淪『儒、道二家的本、末』,在真實世界中,去覺知存有與現象的關連和分際、去覺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然就有了不同於前人的認知方法與生命方向。如何安頓自我的身心,如何與群體生命作或性與理性的交涉,自然導出了魏晉玄風的『人文自覺精神與學術風尚』,透過對魏晉風流、人文自覺和理性批判等的扼要介紹,正可引領學生對自我價值與理性思辨和人生體驗,能有一初步的瞭解與體認。 本研究藉由《世說新語》及從中體現的「魏晉風流」的通識教學過程中,探討了落實教學的通識化與全人化的方法,並以技職教育體系四年制學生的通識教學為主要訴求對象,提出教學的策略。選擇從《世說新語》與「魏晉風流」契入,作為討論課題,緣於魏晉南北朝是「人文自覺」的一個高峰期,各種哲學思維、藝術風格都在此一時期展現新的氣象,樹立新的標竿,對於後世思想、哲學、文學、美學的開創,具有樞紐地位。藉由《世說新語》的研讀,有助於了解魏晉士人的精神與風貌,以陶冶人文自覺和人本關懷的性情,為通識教育提供新的思維視角。並透過自省及批判能力的養成,培育獨立思維與自我教育的能力,達到終身學習與全人教育的目的。
大学情意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务研究-以“儒、道、佛”三家为核心的理论反省与实务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通识教育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大学   佛教   情意教育   儒家   通识教育  
描述: 本論文將針對大學情意教育展開理論基礎的反省與實務之研究。 首先,筆者將回到中華文化傳統中的「大學」,展開基礎性的論述,並由儒、道、佛三家做為立論的資源,意圖指出大學之情意教育與知識傳授、體能鍛鍊、道德陶冶不能分離,當總體視之,並落實於生活世界之中。 兩相對比之下,吾人將發現當前之大學之情意教育頗為殘缺,值得注意。凡此,與當前大學之教育理念及實際運作有密切的關係,筆者將據多年來從事教育工作的經驗心得,做出反省,並進一步提到更為理論與普遍的層次,做一哲學的反思。筆者指出當今大學之專化、小化、去人格化、去生命化、去情意化的現況,並做出哲學反省,期能對此問題做出清晰而判明的闡析。 再者,筆者將以通識教育為依歸,對以上問題做出回應,期能使此論題更加豁顯。
美术与通识教育:关于通识教育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君子不器”   孔子   读书人   “博学”   《论语》   美术   儒家   通识教育  
描述: 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通识教育的国家.孔子的书中经常提到“博学”.《论语》中就有“君子博学以文”、“孔子博学”、“博我以文”、“博学而笃志”等等.这个“博学”就是懂得要多、要广,也就是“通识教育”.《论语·为政篇》还说:“君子不器”,即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个用途.也就是说,君子的知识不能狭窄,更不能单一.后来儒家公识“一事之不知,儒家之耻”.即是说,一个受教育的人,应该什么都知道.一件事、一个道理都不知道,就是读书人的耻辱.所以,中国在2500年前即注重“通识教育”.
我在“南华”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声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打倒孔家店”   古代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   学术会议   研究型大学   办学理念   《逍遥游》   教学过程   后殖民文学   通识教育  
描述: 台湾南华管理学院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只要到那里讲学一趟,它的鲜明特点便会使人难以忘怀。一到南华,感受最深的,是学校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所有建筑,举凡楼堂馆舍,都有古色古香的名称,诸如“成均馆”、“学海堂”、“广学斋”、“通艺堂”等等。即以学生宿舍楼。教师招待所和图书馆3处主要大楼分别命名为“文会楼”“藐姑射”和“无尽藏”为例,就是各取自孔子《论语》、庄子《逍遥游》和唐高祖在长安化度寺设的“无尽藏院”名,意含儒、道、释学各有代表,表明学校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须知这所大学不是在刻意攀援古人、附庸风雅,而是出自明确的理念和构思的匠心。它就是要办出特色,成为精致文化的研究型大学,收古代书院的风格融于现代的教学过程之中。回想“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以后,学界与社会常视传统文化为“落后”,甚至是现代化的“障碍”,故而废除旧书塾、举办洋学堂蔚然成风,促进了科学和文化的进步。然则实行的结果也有弊端自然显现。其一是传授知识和研究学术的片面性:片面崇洋。讲古代文明时言必称希腊,讲现代文明时则言必称欧美,至于自己祖宗的东西,那是“对不起,忘记了”,仿佛我们没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未曾有过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似的。可...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