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读《儒门事亲》儿科案例偶拾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南中医杂志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见解   张氏   烈性传染病   三法   儿科   金元时代   儒门事亲   小儿   张子和   案例  
描述: 金代睢州张子和名从正,号戴人,为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是攻下派的创始人。张氏以其汗吐下“三法”著称于世。《儒门事亲》是其学术思想的代表之作,也是唯一的传世之作。后世对张氏三法颇多研究,而对三法之外的一些独特见解、医疗技术和应急措施却少有提及。本文仅就其儿科方面独辟的某些蹊径略陈管见,以启我等后学。一、卧冰灌足以疗疱熛 《儒门事亲·卷一·小儿疮疱丹熛瘾疹旧蔽记五》载:“五寅五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小儿患疮疱丹熛瘾疹(按:可能为麻疹、水痘、或斑疹伤寒等烈性传染病的大流行所发)者极多,当时的医生由于受
略论医学流派产生的原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东医学杂志 年份: 196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奇花   论医学   医家类   《局方》   丹溪   金元时代   伤寒会要   寒凉   总目提要   东垣  
描述: 唐宋以前,祖国医学本无所谓派别。金元时,才有医学流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序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清楚地指出医学分派的时代背景。由于见解的不同,因而产生学说的争鸣,大大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丰富了医学的内容,起着祖国医学史上承先启后、开辟新途径的作用。金元时代的医学为什么能产生这样光辉灿烂的奇花
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及其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医药 年份: 195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医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流派   伤寒   朱震亨   金元时代   金元四大家   明清两代   五运六气   刘氏  
描述: 我国医学在十二世紀至十四世紀卽史称金元时代,暴发了重大的革新运动。自发地“百家爭鳴”推动了医学流派的成熟和发展。明清两代所倡言的“金元四大家”,实际上就是金元四大学派互相間以及与当时流行的学說間的爭辯。四庫全书提要医家类所謂“儒之門戶分于宋,医之門戶分于金元;覌元好問伤寒会要序,知河間(卽刘完素)与易水(卽張元素、洁古)之学爭,覌戴良作朱震亨傳,知丹溪(卽朱震亨)之学与宣和局方(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爭。”
统一金元四家学派的矛盾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份: 195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   学派   中医学   金元时代   金元四家   张子和   发展时期   矛盾   北宋   朱丹溪  
描述: 中医学派概说中国医学在长时期的发展中,没有什幺派别,到金元时代才有不同的学派出现,四库全书提要医家类说:「儒之门户分于来,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确是事宜。有人说中医学在金元时代造成混乱,也有人说中医学盛于金元,是学术发展时期;见地不一,都凭主观。实际上金元时代医学产生派别,是学术进步的表现,后人没有分析所以造成这种矛盾学派的因素,也不暸解缘故,因此看法不一致,矛盾永久存在。金元四家四个学派:刘守真——寒凉派,张子和——攻下派,李东垣——补土派,朱丹溪——滋阴
浅论张子和祛邪学说的承先启后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祛邪   通里攻下法   张氏   血气   学说   临床实践   汗吐下三法   金元时代   儒门事亲   张子和  
描述: 张子和祛邪学说的成因较多,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金元时代医疗上滥用温补的风气盛行。张氏在《儒门事亲》中指出:“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自不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盖病者闻煖则悦,闻寒则惧,说补则从,说泻则逆,此弊非一日也。”并说:“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可见当时医者、病家喜热恶凉,喜补恶攻的偏见,已相习成风。张氏针对时弊,反复详说《内经》中有关“祛邪”的医疗理论,并通过临床实践,提出了论病首重邪,治病当先祛邪的卓越见解。
情志疗法在血瘀证中的应用及探讨
作者: 唐伯青   来源: 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历代医家   情志疗法   临床实践   典型病例   相互关系   金元时代   微妙关系   儒门事亲   《黄帝内经》   血瘀证  
描述: 情志疗法,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篇、调经论篇就谈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后历代医家各有论述,至金元时代的张子和、朱丹溪的《儒门事亲》、《脉因论治》中,更详细地阐述了情志疗法在血瘀证中的应用。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血瘀证与情志之间的微妙关系,特撰文总结归纳为四法,辑之于典型病例,与各位同仁志士探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