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情感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调适——由近代儒学转向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灵重构
作者: 马静   来源: 当代青年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感方式   生活方式   心灵重构   近代儒学转向  
描述: 在现代工业社会,科层化的组织结构、理性化的生活方式与当代大学生日益强调主体性的情感方式之间的冲突与张力不断增强,导致不少大学生陷入情感与心灵的困境。这种情感与心灵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即
神化镇西
作者: 许学诚   来源: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生活方式   新疆   汉族   研究  
描述: 本书研究的是镇西时代该区居民,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环境中,多种宗教并存中的宗教生活方式;尤其详细记载了被毁坏的五十多座庙宇的建筑结构和庙会风俗,为以后的文物恢复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蓝图,对这些作为文物古迹庙宇的恢复保护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测测你是佛系、道系、儒系、法系中的哪一类奇葩学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意林(少年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生活态度   生活方式   法系  
描述: 最近流行一个词:佛系。这个词表达的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道系、儒系、法系也纷纷亮相,表示它们所代表的生活态度毫不逊色。你属于哪个系别呢?快来测测看!1.你比较喜欢听哪种类型的歌?A.电音舞曲B.抒情慢歌C.电视剧插曲D.非母语歌曲2.你口渴的时候,最想喝?
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孔子仁的解读
作者: 冯晨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德性生命  
描述: 通过对孔子仁的分析发现,孔子之仁从结构上说分为道德动力和道德规则;从行仁的能力上说分为先天基础和后天因素。因此,仁无法仅仅用道德规则说明,行仁的能力也无法仅仅以后天的因素说明。为了充分解释孔子仁的这些特点之形成来源,本文从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一语入手,对“我”进行分析,发现“我”作为道德发源,表现为两个方面: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为道德行为提供动力。针对“我”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德性生命”一说,既用来说明“我”的道德动力和内在规定性,也用来解释孔子仁的特点。“德性生命”即为道德根据的“我”,这种“德性生命”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养生经
作者: 暂无 来源: 饮食科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怀瑾   生活方式   老年人   养生方法  
描述: 出生于1917年的南怀瑾是台湾著名的国学和禅学大师,其学问涵盖儒、释、道、医卜天文、诗词歌赋等。南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而今,南先生已是93岁高龄,但他依然活跃于讲学、写书和繁忙的工作之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的精力如此充沛呢?
街头快照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人文地理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照相机   生活方式   中国   摄影师  
描述: 上个世纪30年代的沈阳街头,师傅利用街边一角,挂上黑色布帘作为背景,给人拍摄照片可供证照使用,相当于今日的快照。 一个比较确定的事实是,最早的照相机是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蒂耶(Julesltier,1843~1846在职)带进中国的。在他其后的日记中写道"许多中国人不反对我替他们照相,但想
武术养生的德与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当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   武术   道德提升   生活方式   养生  
描述: 寿。"道德是内在的修养,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德行的高操常常使人心性旷达,淡泊宁静。道德提升同样会提高养生的效果。古代养生专著《黄帝内经素问》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足见养生须先养德,养德有益于健康长寿。
夏侯胜与黄霸
作者: 暂无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美文精粹)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经学   夏侯胜   汉儒   经义   生活方式   读书人   君子儒  
描述: 读书人罕有其匹。如果对西人来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对汉儒(当然是君子儒而非小人儒)来说,经学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夏候胜便是汉代君子儒的典型。
松风水月旧王孙——我所知道的溥儒先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文史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溥儒   绘画风格   生活方式   生平事迹   书法艺术  
描述: 近日,与朋友相聚。闲谈中提及溥儒先生。因此,使我串联起关于就我所知的些许资料。
诸葛亮论治病之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寿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疾病预后   诸葛亮   生活方式   心态调节   饮食调节  
描述: 读《三国演义》孔明到辽东舌战群儒篇章,方知道诸葛亮对医理、医术也颇有见地。他说:“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长安保,诚为难矣。”[第一段]
< 1 2 ... 22 23 2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