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夏侯胜与黄霸
作者: 暂无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美文精粹)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经学   夏侯胜   汉儒   经义   生活方式   读书人   君子儒  
描述: 汉代以经学著称,后世人们大都热衷谈论经今古文之别,或汉宋之别,却对汉代经生的人格少有关注。因而,人们往往只看到汉代经学的渊茂朴实,却未看到汉儒杰出者以经义为生,真正是只知经义(真理),不知其他,后世
唐至北宋科学制变革与《孟子》经学地位的确立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义   诗赋   兼经   科举制   孟子   变革  
描述: 唐代中后期以至北宋,科举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发展,围绕着科举考试门类、科目的设置,贡举条例数度更改。而《孟子》在此期间也经历了浮沉、变迁,最终列为考试内容,从子书升格为"兼经",确定了其经学地位。《孟子》列入科举考试的经部类目,并非个别执政者偏好的结果,而是因为《孟子》适应了其时的社会需求。《孟子》的经学地位伴隨唐宋之际的科举制变革最终得到制度性的确立,这一过程展现出唐宋之际治学风气和学术走向的转变,是唐宋科举制变革和儒学复兴的最终流术和体现。同时,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标准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到士人群体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孟子》列入举选科目客观上推动了孟学的传播和发展。
经义考·诗类》引章如愚说文误及其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品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学著作   《四库全书总目》   说文   后世影响   经义   作者问题     四库提要辨证  
描述:经义考》作为清代著名的经学著作,被认为“续一代文献之书,补群儒经籍之志,论说有资於考镜,见闻可藉为参稽”,对后世影响极大。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编写都大大得益于此书。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序》中说
经义决狱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部主见知   刑法志   决狱   经义   古代儒家   儒法   截然对立   苛法   汉承秦制   疑狱  
描述: 汉时人援引古代儒家经典断决疑案,蔚然成风,史称'经义决狱'(又称'《春秋》决狱')。论者多以为汉之经义决狱,或起因于当日法律的不完备,或因为其时法律的反儒倾问,因而将董仲舒认作是以礼入法的第一人。这一种看法之建立在儒法截然对立以及秦汉之法纯本于法家精神的前
《扬州学派新论》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释例   王念孙   扬州学派   经义   古文经学   焦循   台拱   朴学   汪中   戴震  
描述: 清代学术,至乾、嘉两朝而如日中天,称为极盛。清初有顾炎武、阎若璩、张尔岐、胡渭,皆为硕儒。然草创未精博,时糅杂宋明谰言。章先生撰《清儒》一文说之曰:“其成学著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吴始惠栋,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戴震,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乾嘉学派原本经学派系,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在学术上有较大贡献。吴派主
朱彝尊《经义考》读后记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图书馆学报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明目录标注   序跋   朱彝尊   三十年   马端临   卷数   经义   康熙   著录   书名  
描述:经义考》三百卷(《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云:“实止二百九十八卷”),清人朱彝尊所撰。彝尊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人。康熙乙未荐举博学鸿词,召试,授检讨,入直内廷。康熙三十年,彝尊归隐小长庐,以近日谭经
乾隆《训诫士子谕》注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师儒   科举   乾隆   经义   同安   太学生   圣贤   朱子云   士子   辨志  
描述: 之道。不知国家以经义取士,使多士由圣贤之言,体圣贤之心,正欲使之为圣贤之徒,而岂沾沾焉文艺之末哉!朱子同安县谕学者云:“学以为己。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师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学,舍科举之业,则无他也。使古人之学,止于如此,则凡可以得志于科举斯已尔;所以孜孜焉爱日不倦,以至于死而后已
经义樊迟请学稼圃而孔子但言上好礼好义好信则四方之民至试申其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193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用世   治人   忧世   经义   孔子   好义   劳心者   大人   劳力者   难治  
描述: 樊迟请学稼圃。孔子一则曰。吾不如老农。再则曰吾不如老圃。何其拒之严也。及其出也。复语以上好礼好义好信。则四方之民至。盖孔子忧世之深。用世之切。未尝一日忘斯民也。且有慨乎春秋之(?)士。(?)。(?)要(?)皆儒之事。不可(?)。故因(?)之(?) 不然。须何为而发此问也。夫岂不知所问非其所当学者耶。孔子晓之以大人之事。虽恐须之自囿。而悲悯天人之意。非须所能知。故复勖而进之。示以大者远者。即孟子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先圣后贤。其趣一也。夫民心大可畏也。亦非难治也。为上者当慎其好。则可感而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