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荀子的政制设计与学派归属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治人   礼义   治法   法家  
描述: 以往学者判断荀子的学派归属,或基于其心性论,或基于其道德观;而单从心性论或者道德观,似不足以对荀子究竟是儒家还是法家做出评价。为此,本文引入政治体制的维度,从其政治思想与道德思想的内在关联出发,重新审视荀子的学派归属问题。本文认为,荀子号称"审周道"以建制,但它所建构的政治体制并非周制而是秦制。荀子考察秦国之后,对其治道赞赏有加,对其"无儒"深表遗憾,试图通过"治人"将儒家道德植入秦国的"治法"之上。但是,由于他的礼义过度政治化、外在化和形式化,导致荀学中的礼演变为与法相类似的强制性规范,从而使儒家道德发生异变,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蜕变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可见,荀学中"治人"与"治法"的矛盾,是法家政制与儒家道德矛盾的外化,最后不是儒家的治人驯服了法家的治法,而是法家的治法扭曲了儒家的治人。因此,从道德和政治思想两方面来看,荀子很难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儒家,而是受儒家影响的法家即"儒法"。荀学的出现,适应了秦以后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模式的思想基础。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建立,必须超越荀学的"卡夫丁峡谷"。
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中的和谐智慧
作者: 暂无 来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治人   治物   和而不同   孔子   修己   和谐  
描述: 孔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文化,革新了在他之前便已存在的“儒”这一行业的品格,创建了儒家学派。建立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关于修己、治人和治物应该合一的和谐理念,通过实现自我和他人、人和万物的“和谐化”过程,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世界。孔子的这些闪烁着和谐智慧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明清之际的“儒贾”及其对当代企业文化的启迪
作者: 暂无 来源: 探索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企业文化   士商   徽商   治人   儒贾   儒者   明清之际   儒家学说   知识分子   传统文化  
描述: 明清之际,我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大批知识分子“弃儒就贾”,成为“士而商”、“商而士”兼而为之的“儒贾”。他们“用儒意通积著之理”“以儒术饰贾事”成为当时商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认真研究他们成功的秘诀,对于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确对待传统文
批判林彪的“全才”与孔丘的“君子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治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劳动人民   劳心者   无产阶级革命   教育革命   奴隶主贵族   剥削阶级   林彪   孔丘  
描述: 培养什么样的人,走什么道路,这是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政治方向问题。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增进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并且是唯一的生产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伟大领袖毛主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规定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伟大目标。我们所要培养的是朝气蓬勃的、充满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劳动者,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可靠的接班人。而自孔孟以来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则是为奴隶主封建贵族阶
“以理杀人”与“以理抗势”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言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治人   道德原则   清代   思想家   杀人   批判   宋明理学   酷吏   不知情   戴震  
描述: 清代思想家戴震批判宋明理学,有"后儒以理杀人"之说,他说:"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文集
经义樊迟请学稼圃而孔子但言上好礼好义好信则四方之民至试申其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193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用世   治人   忧世   经义   孔子   好义   劳心者   大人   劳力者   难治  
描述: 樊迟请学稼圃。孔子一则曰。吾不如老农。再则曰吾不如老圃。何其拒之严也。及其出也。复语以上好礼好义好信。则四方之民至。盖孔子忧世之深。用世之切。未尝一日忘斯民也。且有慨乎春秋之(?)士。(?)。(?)要(?)皆儒之事。不可(?)。故因(?)之(?) 不然。须何为而发此问也。夫岂不知所问非其所当学者耶。孔子晓之以大人之事。虽恐须之自囿。而悲悯天人之意。非须所能知。故复勖而进之。示以大者远者。即孟子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先圣后贤。其趣一也。夫民心大可畏也。亦非难治也。为上者当慎其好。则可感而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