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创新之道及其对青少年的启示
作者: 朱丽云   来源: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而不同   青少年   孔子   创新之道  
描述: 我们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理解,要将其置于史伯等人“和实生物”思想的历史源流中,要把它放置在人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创新发展大格局中,而不能只局限于君子和小人的比较视域。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创新之道是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作者: 高源蔚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辩证法   启示   和而不同  
描述: 了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辩思想,把和同之辩提炼为了“和而不同”,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主张。“和”与
孔子“和”思想探析
作者: 李重阳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庸   和而不同   孔子    
描述: 的“和”思想相比,孔子的“和”思想具有哲学的高度,是一个内涵“生生之和”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与“中道和合”的方法论的统一体。孔子的“和”思想直面人的生存危机,对人的生存世界进行了深刻
试析孔子的历史认同观念
作者: 陈金海   来源: 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历史认同   三代之礼   和而不同   天下  
描述: 。孔子在认同礼之教化及其对现实重要性的同时,还提出“忠恕”、“和而不同”等思想,表明了一种具有认同意识的“天下”观念,此观念不仅强调以尊礼为内涵的世界秩序,而且体现了对西周以来“天命”传统的继承与超越,这是其认同三代之礼的必然结果。
儒学经典翻译阅读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作者: 冯华   来源: 新闻传播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而不同   儒学经典   民族身份认同  
描述: 儒学作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主导性话语,正在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儒学经典在国内高等教育以及外语专业教学中所应该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的儒学经典完全可能由今天的国人通过不断的阅读进行传承和反思,并由此把传统带入到当代生活的对话中,帮助我们发出属于中华文明的独特声音。
和而不同:南岳佛教的文化品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岳佛教   文化品格   和而不同  
描述: 南岳佛教文化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释、儒、道和谐共存相互交融,使南岳成为中国儒释道合融的文化名山的典范;南岳禅宗和茶文化完美融合,成就了"茶禅一味"重要源头的南岳茶禅文化;与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在牵连,成就了南岳与众不同而福泽绵长的寿文化。
关于儒释道三教融合之管见
作者: 暂无 来源: 绥化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而不同   三教合一   万物一体   融合  
描述: 儒、释、道三种文化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对抗,互相论难、排抑,但是不管作为“正统”的儒学怎样抗拒,作为本土文化的异端———道家(后来发展成为道教),以及异域文化———佛教,毕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母体之中,并且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同时,儒释道三家又并未合为一家,而且始终保持着各自的根本特质和特征;儒释道三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三维一体的基本框架,支撑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
儒家中和思想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齐庄中正   中和   和而不同   时中  
描述: 儒学的中和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修养观,又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追求宇宙的和谐,倡导兼容与博大,倡导遵守社会法度与道德,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不偏激是中和思想的核心。中和思想的人格修养观充满了做人要端正无私、奋发刚毅的精神,有助于现代人性完善。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道释和谐思想   和而不同   和谐发展观  
描述: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为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儒家“中”的观念与中国古代艺术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中和   和而不同   孔子  
描述: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中庸之道享有至德或核心的地位,由孔子所开创的这一观念或方法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哲学、伦理领域中相应的,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中和之美。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要原则和文艺批评标准:美善统一、情理结合、天人合一及刻意追求人生的最高审美境界密切相关。儒家中的观念也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重要方面。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