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家“中和”思想的内在特质及其美学表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美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和     时中   艺术批评  
描述: 。中和思想同时也为中国美学的发展规定了方向。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建的时代,我们一方面要深化和弘扬传统价值,另一方面必须注重传统思想的转型发展。本文分析了儒家中和思想最本质的特征为"诚"与"时中",并分析了这些特征对中国艺术批评观念的影响。
儒家中和思想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齐庄中正   中和   和而不同   时中  
描述: 儒学的中和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修养观,又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追求宇宙的和谐,倡导兼容与博大,倡导遵守社会法度与道德,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不偏激是中和思想的核心。中和思想的人格修养观充满了做人要端正无私、奋发刚毅的精神,有助于现代人性完善。
儒家孔子中和思想与《黄帝内经》
作者: 方满锦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仁礼   中庸   中和   中行   时中  
描述: 孔子的中和思想远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治道精神,并予以总结及集大成,促使中和思想成为道统文化的结晶,影响后世深远。孔子强调中庸,反对过犹不及,欣赏中行。孔子有「圣之时」之誉,称颂其人「时中」,擅权
礼制与人情——从《礼记·檀弓》看礼制的中道原则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论坛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尚质   缘情制礼   时中   中道   《檀弓》  
描述: 儒家强调中道原则,认为凡事当把握适中的尺度,且这一适中尺度随时势而变动。儒家对中道原则的论述并非仅体现在说理上,而且体现在具体礼仪制度上。《礼记·檀弓》所记之事,较多地反映了时人及孔门师徒对古礼的处理;并在具体事件中阐释了儒家制礼的中道原则:一是在良莠不齐的众多人情中选取恰当的平衡点,二是在个人情感与流变的不同阶段中始终保持如一标准以维持中道,三是在虚文过盛的时代背景下选取尚质标准以补救时弊、达到中道。
“天下之理,莫善于中”——论二程的中和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中和   时中   性中   心法  
描述: 本文阐述了理学“宗主”的二程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中和哲学的多方面丰富发展。一方面,二程在继承孔孟中庸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中庸精髓的儒家时中观,掘发了儒家中和哲学的辩证精神;另一方面,二程继先秦政
由《論语》、《孟子》考察《易传》构成的儒学成素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人   贤者   人文   大人   义利之辨   时中   圣人   仁与义   王霸之辨   君子  
描述: 〈易傳〉亦稱十翼,據當前學者考據,漸趨於確認其成書於戰國中、後期,兼容並蓄諸家學說,〈易傳〉的學派屬性,當今學者分爲道家說與儒家說兩派。筆者認爲先秦的學派意識並不尖銳,因此,本文不擬處理這一具爭議的論題。本文針對《論語》、《孟子》兩書中對理想化的人格,如:士、君子、聖賢的內涵特徵來對比《易傳》中的理想人格,予以深刻分析,考察兩者間是否有相符應的特質和生命精神。文中處處以各書的文本爲依據、詮釋其間的內在關連性。本文分就內聖修德及外王經世兩大論題條分縷析其間相互對應的論述和概念涵義,論證出在〈易傳〉的形成歷程中,《論語》、《孟子》是構成其思想要義的重要成素。
比较哲学视域下的儒学诠释学
作者: Joseph   E.Harroff   冷溪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智慧   诠释学   理解   传统     性即理   时中   实践  
描述: 朱熹哲学历来爱到各种各样的批评,这种批评即使是在传统氛围日渐稀溥的今天也还在继续。如何更好的理解朱子的思想,从而令其意义实现于当代人生与社会当中,便是本文的关注所在。现今,以陆王“心学”为道统之正宗,而认朱子为“不见道”者依然不在少数。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朱子及其“格物致知”论可以被理解为“自然科学”之萌芽。笔者认为这两种误解(盲目的批评或是盲目的崇拜)都是站不住脚的,它们都来自于把朱子的深刻而重要的哲学话语简单地解释为一种知识论,或者片面的认其“知”为“见闻之知”的层次,而忽略了义理之层次。
比较哲学视域下的儒学诠释学
作者: 冷溪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智慧   诠释学   理解   传统     性即理   时中   实践  
描述: 朱熹哲学历来爱到各种各样的批评,这种批评即使是在传统氛围日渐稀溥的今天也还在继续。如何更好的理解朱子的思想,从而令其意义实现于当代人生与社会当中,便是本文的关注所在。现今,以陆王“心学”为道统之正宗,而认朱子为“不见道”者依然不在少数。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朱子及其“格物致知”论可以被理解为“自然科学”之萌芽。笔者认为这两种误解(盲目的批评或是盲目的崇拜)都是站不住脚的,它们都来自于把朱子的深刻而重要的哲学话语简单地解释为一种知识论,或者片面的认其“知”为“见闻之知”的层次,而忽略了义理之层次。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