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由《論语》、《孟子》考察《易传》构成的儒学成素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人   贤者   人文   大人   义利之辨   时中   圣人   仁与义   王霸之辨   君子  
描述: 〈易傳〉亦稱十翼,據當前學者考據,漸趨於確認其成書於戰國中、後期,兼容並蓄諸家學說,〈易傳〉的學派屬性,當今學者分爲道家說與儒家說兩派。筆者認爲先秦的學派意識並不尖銳,因此,本文不擬處理這一具爭議的論題。本文針對《論語》、《孟子》兩書中對理想化的人格,如:士、君子、聖賢的內涵特徵來對比《易傳》中的理想人格,予以深刻分析,考察兩者間是否有相符應的特質和生命精神。文中處處以各書的文本爲依據、詮釋其間的內在關連性。本文分就內聖修德及外王經世兩大論題條分縷析其間相互對應的論述和概念涵義,論證出在〈易傳〉的形成歷程中,《論語》、《孟子》是構成其思想要義的重要成素。
李栗谷与马一浮心性論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气   朱熹   马一浮   李栗谷   儒学   心性  
描述: 李栗谷已是国际儒学界中的着名韩儒,马一浮虽是现代 中国儒学的重要人物,可是他的儒学思想并不广为人所知。虽然两 人各自发展、形成自己的儒学思想,他们皆吸收了儒学,特别是宋 明理学珍贵的思想资源,有共同的问题意识与人生关怀。他们对朱 熹同一的「心统性情」命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使朱学获得多 样化的进展,丰富了朱子学在不同国度及时代的内涵。这两位大儒 虽然在时空上有遥远的距离,可是在儒家的精神世界里卸是有着许 多共同的人文关怀,可资相互交流、互补的儒学研究心得。本文主 要从两位大儒对儒学真谛之见解、治学心态,理气论对比及心性论 对比等面向来析论、评比两人的心性论。
儒门简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儒门简义
释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197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释儒
从佛教与儒学的交涉看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建:以孝道为考察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等性   儒佛合明   六度   灭情复性   六行   五戒   无余涅盘   五常  
描述: 後汉学者牟子着〈理惑论〉将儒佛两家相提并论,以儒书 和《老子》论证佛家学说,认为佛道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 缔,并且用佛教教义去迎合儒家思想,这已把中国传统宗教意 识和文化观念融入佛教中。〈理惑论〉站在儒家的立场来解决儒 佛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试图调合两者的对立。基此,本文 就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佛教与儒学的交涉。首先叙述佛教与 儒家接触之初,牟子、康僧会、孙、绰、慧远等学者名僧起而调 令儒佛之说。其次,以柳宗元的统合儒释和李翱的援释入儒来 说明唐代儒家与佛教的融摄。再者叙说宋明时期,名僧智园、 契嵩,以及明末「四大高僧J (株宏、真可、德清、智旭)抬高 儒学,折衷儒释,使佛教日益朝儒学化的方向发展。继而陈述 近代以来,杨文会、欧阳渐融会佛儒;太虚提倡人生佛教、人 间佛教,主倡「孔学与佛教,宜相嘉尚,不宜相排毁」。印顺主张「佛法及儒家,同以修身为本」来融会儒佛。另外说明中国 佛教学者以孝为戒,宣扬「孝J r 戒」今一说,故孝道思想即成 为儒佛两家交涉的契接。最後拈出儒佛共倡的孝道是中华传统 文化的基础,提振孝亲伦理,躬行实践孝道,将有助於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建。
李二曲与顾寧人論证“体用”二字探析兼論其“体用全学”与惠能“定慧等学”之会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顾宁人   惠能   体用全学   李二曲   定慧等学   体用  
描述: 本文欲探討李二曲1(1627~1705)的體用思想及其對儒釋道三家之學的看法,主要由下列兩個論題為思考基礎,首先是李二曲與顧寧人(1613~1682)三次書信往返,共計六封問答書函,透過書函內容
“禅让”之说的哲学意义-试就《唐虞之道》的内容解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贤   禅让   爱亲  
描述: 《唐虞之道》是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所發現的儒家典籍中的一篇,存簡約二十九枚,由於竹簡殘損,整理小組大致連綴成八段,簡文內容大意依稀可解,旨在論述堯舜禪讓之德。關於「禪讓」之說,在傳世文獻中,歷來有兩種主張,一是認為確有此史實,採取此說大抵為儒、墨學者;另一是認為堯舜之間的傳位是暴力使然,此說以《竹書記年》所載為代表。本文主旨即在辨明此事的可能情況,並且闡明「禪讓」在《唐虞之道》中所具有的哲學意義,這一哲學意義即:「禪讓」之說,確立其內涵為「愛親」與「尊賢」,在德目上則強調「仁」、「聖」,「仁」、「聖」所推展開的是「正身」而後「正世」,這與《大學》所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旨相呼應,也正是〈堯典〉中所言「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簇既睦,平章百娃。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