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理解为基础的德育方法论:哲学解释学对我国学校德育方法变革的启示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神州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   德育方法   解释学   改革  
描述:理解”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解”道德律令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生命价值,产生德育的实效。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理念对处于我国学校德育方法的变革具有重要启示。
朱熹论经典理解形成的基本条件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   朱熹   经典解释   先在结构  
描述: 朱熹的经典解释理论多涉经典理解的形成问题。在朱熹看来,读者对经典的理解不是始于一种精神的空白状态,而是有其先在的经验和前提;读者的先在结构是经典理解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先在结构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人生经验、期待视野、文化知识、先儒旧说、解读视角等。
道者,万物之注也——试从“注万物”看《老子》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   注万物   儒道佛  
描述: 《老子》是和一般文学作品颇不相同的一本书,思想极深邃和广博,我们不妨从"注万物"的角度去感受《老子》的真正价值。《老子》中的很多思想和儒佛的思想是相通的。我们长期以来对《老子》中一些地方的理解,比如"绝圣弃智"等是有误的。
从“义以建利”到“志于道”:孔子思想的渊源
作者: 李军政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理解   孔子   来源   贡献   前贤  
描述: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真正开创者,孔子之后,研究孔子思想的作品可谓多不胜数。这些作品或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具体内涵,或是研究孔子思想对后人的影响,然而通过以孔子和前贤作对比来研究孔子思想的作品较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家思想之所以在秦以后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其继承了周代以来的传统思想。通过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主要思想既有如何执政也有如何完善自我;既有社会伦理也有个人道德;既有社会规范又有个人准则;甚至还有对情感、对鬼神、天命的讨论。我们也可以发现,构成孔子主要思想的内容,大多在其前贤的观念中可以找到其根源。正因
明清之际的儒耶对话与中国哲学创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   超越   明清之际   中西互释   儒耶对话  
描述: 意义上的对话。文章以汉语研究和中国哲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其观点不能成立。明清之际儒耶哲学对话的大量史料证明,通过对话而实现相互理解、促进哲学的发展不仅可能,而且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世界哲学的眼光来观照中西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生阅读(上半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等教育   理解   阅读   孔子   语文  
描述: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④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⑤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
文言文阅读训练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等教育   理解   阅读   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  
描述: 韦述传韦述,弘机曾孙。家厨书二千卷,述为儿时,诵忆略遍。父景骏,景龙中为肥乡令,述从到官。元行冲,景骏姑子也,为时儒宗,常载书数车自随。述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举进士,时述方少,仪质陋侻,考功员外郎宋之问曰:“童子何业?”述曰:“性嗜书,所撰《唐春秋》三十篇,
从「存有三态论」重新理解现代人对「命」的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   存有   存有三态论   诠释    
描述: 充斥著荒謬,民間言談充斥著迷信人生,這種世俗化的價值取向,卻正也是現代人面對「命」的看法與迷障。故本文試圖從儒、道與自然主義等前人裡對「命」的詮釋切入,再擷取林安梧教授的「存有三態論」重新來理解現代人對「命」的詮釋以及日後面對它時的反思、適用性與限制性的解決方式作一詮釋。
游贡川古镇感怀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峡儿童(读写)(7-9年级)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春节   中等教育   理解   阅读   古镇   语文  
描述: 悠悠贡川古镇,潺潺如水千年。 春节辞旧迎新之际,鞭炮炸响雷鸣后,我漫步于碎屑满地的旧街古巷老宅,寻一番弥留的古韵儒风。
“比较”作为一种方法对当代中国哲学的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   类比   上帝   存有   共相   实体  
描述: 「比較」作爲一種方法,對中國哲學在當代的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自梁漱溟、馮友蘭二人對「比較」的掌握與運用發端,本文依歷史先後之脈絡,從梁漱溟一心關切中西印三大文化之異同、馮友蘭全力結合柏拉圖的「共相」與程朱理學的「理」概念,以至於熊十力援佛入儒,超越一般之方法論建立其體用合一的大心之論,「比較」所開闢出的思維進路實已昭然若揭。而唐君毅以其人文意識所推擴成的大系統,更已將理論意義的哲學思維轉入於天人合德的實踐界域。此外,究應如何在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中拿捏方法的合理性與適用性,本文則以牟宗三與李震(李振英)爲例,具體展示「比較」作爲一種方法的詮釋學功能,乃大可經由形上學的引領,終在「道」與「上帝」的對比之間不斷地向未來展開。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