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从「存有三态论」重新理解现代人对「命」的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   存有   存有三态论   诠释    
描述: 充斥著荒謬,民間言談充斥著迷信人生,這種世俗化的價值取向,卻正也是現代人面對「命」的看法與迷障。故本文試圖從儒、道與自然主義等前人裡對「命」的詮釋切入,再擷取林安梧教授的「存有三態論」重新來理解現代人對「命」的詮釋以及日後面對它時的反思、適用性與限制性的解決方式作一詮釋。
「道」的保存与实践―论《老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省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问学集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存   互补   存有   实践   创生   异化  
描述: 中国哲学史上各家的思想体系,对於「道」的定义之差异,同时也表现着不同的哲学家对宇宙人生理解的基本观念。其中道家《老子》学所定义的「道体」是「无」,故在人生应世的态度上倡导守柔、不争、谦退等思考方式,以往学术界一向有将该书当成权谋之书的说法,这很明显地是受到了《韩非子》一书对老子学的诠释所致。但不论《老子》的本意为何,若是观察中国的经典诠释史,从汉代儒法整合、魏晋玄佛交涉,以至於宋代以後的三教会通,都是因应着当代的需要去诠释古籍,以创发出新生的意义,并同时去回应每个当代,逐渐层累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有机体。华族传统的政治思维以往一向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这也使得华夏政府体制即使有着不可避免的「必要之恶」,却仍然能够维持一种稳定的社会体系,以使「社会公利」得以生养与发展。但至清未以降,儒家的思想体系,却一再遭受到了各种不堪的打击,於是,当今学界开始尝试省思如何「反省治疗」儒家思想的异化、以至於废弃?那麽,道家《老子》这一套从个人生命出发、以至生活世界实践的哲学体系,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若想要完成儒家「人文化成」的使命,应该适合摆放在怎样的定位呢? 故本文将逐章开展论述《老子》的政治哲学为何?首章论儒家人文化成的理想性失落,兼论《老子》「境界形态的形上学」以接引论述後章的「政治观」;次章论述道家此种由形上开展至形下作为的「政治论」,并说明《老子》只是以「正言若反」的论述策略来说明他的哲学内涵而已,此并非反对「圣智仁义」等德行,而是对儒家思想扭曲异化的一种反思而已,并从哲学角度论「儒、道互补」的义理结构;再次章则论述,若由《老子》政治哲学的见解,故可知其亦绝非权谋之书,以人类生活的历史世界来反省,应该如何解决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困境?终章则以当代知识份子的自我期许,来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做出回应作结。
“比较”作为一种方法对当代中国哲学的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   类比   上帝   存有   共相   实体  
描述: 「比較」作爲一種方法,對中國哲學在當代的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自梁漱溟、馮友蘭二人對「比較」的掌握與運用發端,本文依歷史先後之脈絡,從梁漱溟一心關切中西印三大文化之異同、馮友蘭全力結合柏拉圖的「共相」與程朱理學的「理」概念,以至於熊十力援佛入儒,超越一般之方法論建立其體用合一的大心之論,「比較」所開闢出的思維進路實已昭然若揭。而唐君毅以其人文意識所推擴成的大系統,更已將理論意義的哲學思維轉入於天人合德的實踐界域。此外,究應如何在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中拿捏方法的合理性與適用性,本文則以牟宗三與李震(李振英)爲例,具體展示「比較」作爲一種方法的詮釋學功能,乃大可經由形上學的引領,終在「道」與「上帝」的對比之間不斷地向未來展開。
中国形上学的三个向度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伦理   本体   儒家   形上学   道家   物理   超越   孔子   隐喻   内存   孟子   存有  
描述: ,可說是標準的「本體論」(存有學)課題。不過,肯定「道」的「不可道」,而是需要透過「隱喻」來理解,因而其形上學就成為「符號之後」的性格。 「道」雖然祗能「字之曰道」,但其形上的本體性格,卻仍然非常明確
中国形上学的三个向度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伦理   本体   儒家   形上学   道家   物理   超越   孔子   隐喻   内存   孟子   存有  
描述: 。「天」概念就是其中的核心。 四、中国哲学除了儒家之外,就是道家。道家从老子( ca.571-467 B.C. )开始,就被认为有高深的形上思想;其对「道」概念的探讨, 可说是标准的「本体论J( 存有
重读《文心雕龙‧原道》篇-一个形上学角度的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淡江中文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Wen   Dasein   形上学metaphysics     substance   Being   spontaneity   Sein     Dao   Beings   Ousia   实体希腊语   存有者   存有   德文   自然   metaphysics  
描述: 論文而推原於「道」,以目前所知的文獻資料而言,劉勰之前及其同時期的南朝文論尚未有此論述。劉勰之後,唐、宋古文家所提倡的「道」,大體上以儒家義理為內涵。雖然先秦兩漢一些闡述學術思想、探討哲理的著作早就深入探研析論過「道」,但《文心雕龍》立〈原道〉為首篇,在中國古典文論上洵為創舉,而且有其獨特性。歷來研究《文心雕龍》的學者對於此篇,大多以劉勰的思想為主軸,來界定並詮釋劉勰文論中「道」的意義。而對劉勰思想的詮釋,又多借用自先秦兩漢家派分類觀念,或以儒、釋、道思想為基調加以詮解。如此取徑,既無法了解劉勰的用心及他對文學了解的層次;於其所論之「道」,亦未能闡明。終究成為各道其「道」,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結果。對《文心雕龍‧原道》篇義的闡發,效果有限。本論文擬先從劉勰在文論中立〈原道〉篇的創舉,探討本篇在文論上及《文心雕龍》中的特殊地位。再就書中及篇中論「道」的方式及含義,從形上學的角度切入,闡述〈原道〉篇中「道」的意義。並說明在劉勰的想法中,了解及契入「道」的方法。由此再進一步說明《文心雕龍》中所建構的「文」與「道」關係及其特質。進一步探討〈原道〉篇的形而上學意義及建構「文學形上學」的可能性。並針對《文心雕龍》的特質,闡述依其〈原道〉篇所建構出來的「文學形上學」之特性,並商較其得失。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