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明代《庄子》接受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   以佛解《庄》   明代“庄学”   以儒解《庄》  
描述: 《庄子》一书,历代阐释者众多,蔚为壮观,今人名曰庄学。本文研究明代庄学,主要考察《庄子》一书在明代的传播,大致分为三期:第一期,明初至中期,程朱理学独尊,《庄子》被视为异端,几无学者问津。第二期,正德嘉靖时期,王学勃兴,老庄重新引起读书人的兴趣,甚至将老庄语引入科举时文,评点《庄子》,以儒解《庄》,蔚成风气。第三期,晚明至明亡后,对《庄子》的接受,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儒道互补,三教合一,最后则成为遗民的精神寄托。
缘督与中和
作者: 暂无 来源: 辅仁国文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中   《中庸》   《庄子》   缘督   中和     自然  
描述: 《中庸》以「用中」为常道,无独有偶, (庄子﹒养生主〉亦言「缘督以为经J ' 两者皆承认中道的重要性。细究之,所谓「中」大抵皆拈未涉入经验、人为修饰、 无所偏颇的生命真实样态。但依〈中庸) , r 中」乃是客观礼制的内在根源,也是外 在行为合理化的内在保证;而礼制则是涉入群体组织後, r 中」的客观呈现。换言 之, r 中」、r ;礼」乃是内、外的对关余,行为不合於礼,即需返观未发之中。 〈庄子〉言「中J '多有「空」、「无」之意味,其中为室,谓之「环中J 0 )嗔此 虚无中道以为常则, (养生主〉谓「缘督以为经J 0 r 环」之中为空无,表人之真实 生命,不为外在是非善恶两造价值而拉曲本真。顺此意而言, r 礼义」无论在情戚 或血气上,皆框架人的原始生命,必使其实自我不得畅通,故而忘善恶居中,必然 也蕴含着对礼义的否定与舍素。但礼义乃是社会组织的必然产物,否定礼义也将导 致对社会组织的否定,故而「小国寡民」甚至「与禽兽居、与万物并」便是合理的 推论。 准此,顺着〈中庸〉、《庄子〉对「中」的讨论,可以发现两者对社会的正反态 度。依〈中庸) ,人乃是一社会存有,故而人具有先天、内在的社会化理性能力, 顺此社会化能力而有社会制度;对社会制度的逾越则是先天理性能力的失落,必须 透过工夫予以恢复。依《庄子> ' 人则是一自然存有,社会化过程来自於後天、外 在;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不可避免必然对客观制度进行某些退让,使得自我无法真 实呈现。透过上述讨论,便可进一步发现,後世的儒玄兼修或三家同源等情形之所 以兴起,个人无法脱离社会组织,但又希冀真实生命疏通管道,可说是不可忽视的 基源因素。
鲁迅对庄子的拒绝
作者: 暂无 来源: 鲁迅研究月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性”   社会导向   《庄子》   文化立场   历史语境   鲁迅   五四时期   中国现代  
描述: 从鲁迅对待庄子的态度,我们不仅可以考察现代性与传统对立交织的一面,还可以看到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者面对传统时所选择的不同的文化立场,以及这些立场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坛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在讨论“传统”与“现代性”时,把它们放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探讨,就会发现五四及五四后的几十年间,作家、诗人、学人在对待儒与道采取很不同的文化立场,并以此服务于自己的政治倾向与社会导向。比如在对待《庄子》时,鲁迅一直采取拒绝的态度,而郭沫若则是早期热爱庄子,晚期却贬斥庄子,这都与他们强烈的政治态度相关。如果说孔夫子是中国“最可怜的人”,那么庄子又何尝不是?①他何尝就能摆脱被“揉捏”的命运?现代语境对传统文化的实用态度,或排斥、或批判、或接受、或继承、或误读,或揉捏等等的“再创造”方式,说明所谓的“启蒙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庞杂的精神现象,绝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此,尼采和福柯的“谱系学”对我们梳理庄子在现代中国启蒙话语中的命运会很有帮助。尼采的“谱系学”认为西方主流传统中的理性、知识、主体和进步并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必然存在,而是各个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尼采的谱系学方法的影响,福柯对现代理性及其规范提出质疑,用“考古学方法...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