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语》与汉代儒学制度化
作者: 徐平华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语》   无为   儒学制度化   儒学意识形态化   陆贾  
描述: 本文从制度化的视角审视陆贾在汉代儒学中的地位:《新语》促使了汉代儒学制度化酝酿、萌芽。本文首先厘定了《新语》无为思想的儒学渊源,并由此断定该书的主体属性是儒家的。《新语》在汉代儒学制度化中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一、对儒学制度化的探索:蕴含着儒学与王权结盟的方式就是儒学制度化,并提出儒学制度化的三种具体形式及儒学如何制度化问题;二、对儒学意识形态化的探索:尝试建构儒学宇宙论支持系统,尝试以儒学统一思想,探索儒学与汉初王权的磨合,而儒学制度化的过程也是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三、从陆贾到董仲舒——汉代儒学制度化的
池田大作思想与儒学的比较研究:以人道主义为中心
作者: 陈萍生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慈悲   宽容   正义   师弟不二  
描述: 池田大作身为东方人道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并未有超离东方哲学主要源流之一的儒家思想。池田大作的著作包括有随想集、小说及演讲之外,更有跟各国有识人士的对话集。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充满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对儒家思想既有肯定又有不同的看法。本论文仅就儒家思想的主要范畴“仁”“义”“忠恕”“孝”,跟池田大作所主张的“慈悲”“正义”“宽容”“师弟不二”,以人道主义为中心进行比较研究。  导言:池田大作与儒家;第一章:“仁”与“慈悲”思想;第二章;“义”与“正义”思想;第三章,“忠恕”与“宽容”思想;第四章,“孝”与“师弟
面对儒学
作者: 李兰芬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魏晋玄学   儒学   王弼  
描述: 本文试图通过对王弼玄学的重新解释,提出对魏晋玄学与儒家思想关系的新看法。论文拟由六个正文部分及一个附录组成。 绪论:概述论题的切入点、设立本论题的意义、各章摘要、仍待深入的问题等。 第一章:讨论与王弼思想有密切关系的汉儒政治理论及汉魏清谈,对儒家思想发展所起的... >> 详细
中国文学现代建构中儒学固子的作用(1917-1976)
作者: 张均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   时间   现代性   因子   价值   儒学  
描述: 1917-1976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化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刺激与影响下发生的,近年现代文学研究由此出现一种倾向,即众多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文学现代性与其西方思想资源之间的源流关系上,而对它与传统中国文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缺乏认识和注意。本论文即力图解决这一现代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认为,五四以后现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虽然是直接受西方现代性思想的启迪而著力形成自身的现代性构架的,但这一基本构架的最终完成却并非只是仿效、移植西方的结果,而是在与传统中国文化、20世纪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发生纠缠、碰撞之后融汇
汉初儒学复兴
作者: 肖仕平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代哲学   儒学   儒家  
描述: 西周后期以来,贵族社会衰落,原为旧贵族所拥有的上层社会位置为平民所获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社会出现平民化走势;汉立政之初,当时的社会上层在成分来源上普遍出自平民,社会平民化的历史走势被推向顶点;在往后的王朝历史进程里,上层社会又逐步走向贵族化,并最终完成了它由平民化到贵族化的转变。本文以为,社会结构的这番变迁是我们理解汉初儒学复兴以及当时儒学思想特征的根据。 就儒学的社会复兴而言,汉政权建立之初,社会上层的平民构成造成平民意识凸显于社会,因同平民意识能相接榫,黄老之说流行开来,并被选择为汉初政治的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先秦儒学
作者: 朱人求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哲学   儒家   儒学  
描述: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先秦儒学 摘要 本文运用文化哲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先秦儒家经典文本《论语》、《中庸》、《孟子》、《荀子》、《易传》以及近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儒家简的理论梳理,认为,在文化哲学的理论视野中,先秦儒家哲学表现为一种潜在的文化哲学形态。先秦儒家认为,圣人是文化发生的主体,他们观象制器、化性起伪、制礼作乐,人心、人情是其文化发生的内在机理,“养欲求治”是其文化创造的社会机制;文化的发展则是圣人效法先王后王、与时俱化、因革损益的结果;根源于人性的道德精神以及文化自觉与批
杜维明新儒学思想初探
作者: 熊静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杜维明以“挖掘”作为其学术研究的方法之一。他仔细考察了儒学重要范畴“仁”与“礼”,指出“为已之学”是儒学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转换的自我”则是为已之学的核心,而这些内容都凸显了儒学的形上性和宗教性。本文认为,杜维明的论说没有停留在对儒学一般性诠释的水平上,而是基于现实和儒学第三期发展的考虑有所发挥、创造:他力图儒学塑造成哲学人类学与宗教哲学的形象,在此基础上谋求儒学在当代的发展,因此他的“挖掘”是颇具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挖掘”。 杜维明指出以儒学代表的涵盖性强的人文精神可以在当今世界发挥纠偏补弊的功能。他以
扬雄《法言》的儒学视界
作者: 解丽霞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扬雄   《法言》   儒学  
描述: 扬雄在晚年由变儒到醇儒的学术转向决定了《法言》的儒学视界。《法言》之法是他通过审视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与秦汉思想的变迁得出的,言是一种语言学策略,扬雄借此确立了圣人之道的权威性,保证了《法言》为世立人极的有效性。《法言》中扬雄为变儒的思想特征不主要是儒道互补,而是摄法入儒,儒法互补。 《法言》的儒学视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主旨的思想建构。扬雄提出了以人占天的天命观与善恶混的人性论,凸显了五常之本的孝道,构建了贯彻孔孟道德理想主义的历史人物志。另一方面是以独尊儒学为取向的价值评判。扬
儒学发展视野中的《大学》研究
作者: 李萍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书   《大学》研究   儒家  
描述: 《大学》是儒学的经书,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本文考察《大学》和先秦儒学、宋明理学的关系,探讨《大学》在儒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经过考证,认为《大学》是秦汉之际无名氏的作品,该书体现了先秦人文主义精神,是对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的综合与创新。宋明理学家推崇《大学》,将它作为拒斥佛、老之学的武器,视之为“初学入德之门”的经书。《大学》为理学战胜佛、老之学恢复儒学传统名教正统地位作出贡献。
宋代书院与文学
作者: 李光生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文学   书院制度   书院文化  
描述: “宋代书院与文学”,既非单纯的教育史研究,又非单纯的文学史研究。本文的基本思路就是寻找宋代书院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各种关系。 “书院”之名起于唐代,原为修书、藏书的机构,后来演变为具有教学、研究功能的组织,进而形成中国教育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私学”制度。书院制度在宋代发展成熟,后世书院的性格及发展的可能性,在宋代书院所立下的规模和所具有的性质中都可略见端倪。就宋代历史而言,书院的发展,其实是政治、社会与文化三方面的交集点;而政治、社会与文化俱在当日文学中深有体现。宋代书院与文学在很多层面有着内涵丰富的互动关系。文学是书院教育的重要内涵,书院教育往往是文学人才成长的基础。书院教师通文学,许多文士常造访书院,不少文学家出自书院又归于书院。书院,往往是一地之文化中心,影响该地之学风、文风,作为地域书院的特殊面相,家族书院往往与文学家族相关。宋代书院背景下理学与文学交互作用。书院“语录”等教学内容及方法促进了语类体等散文文体的发展;书院的编书活动对宋代文章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科举制度已然成熟的宋代社会,书院与科举的相容关系共同对文学产生影响。以书院为题材而大量出现的书院诗、书院记,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本文各章要点如下: 第一章蝉宋代书院发展概况”主要分析了宋代书院兴盛及原因、宋代书院之分布及特点、书院制度之确立及宋代“四大书院”之说等内容,缘于对“书院”界定的思考,本章还对书院统计数字进行了谨慎的检讨,并从接纳与纪念的视角对宋代书院功能提出新说。本章是研究“宋代书院与文学”关系的基础铺垫。 第二章“宋代书院的地理分布与文学”以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以颇具代表性的宋代江西等地书院为考虑对象,分析了宋代书院的地理分布(也可理解为教育的区域性)对文学的影响。书院的兴盛与发达是文学家生成和文学繁荣的重要原因,而文学家对书院发展并提升书院的文学品质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就书院的地理分布与文学而言,家族书院与文学家族的关系成为论述的亮点。在家学和科举这两大要素相互作用下,家族书院培养了家族成员的文学才能,为成就文学家族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本章还认为,北宋书院的南北差异与北宋文学的南北差异存在密切的关系。书院是一地之文化中心,影响着该地的学风、文风和士风。北宋书院数量上的南北巨大悬殊不仅反映了南北教育的不平衡和文化重心的南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且影响着南北文风之差异。 第三章“宋代书院与理学及文学”南宋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使得南宋书院与文学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衍化为理学与文学的关系。书院授业者多兼教育家、理学家与文学家于一体,因而,他们在讲学传道之余也从事文学活动,并由学派衍为文派,此以朱子一派最为典型。书院多处山水胜地,名儒名师讲学于斯、游历于斯,面对优美的山水景致和书院的文化传承历史,往往有感于心,咏之于诗,著之于文。其授业经历的经验感受与升华本身也往往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部分,同时也倾注了对诗文品评的关注,讲学布道有时也是文学见解的发抒,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文道观”问题多在书院讲学中得以阐发。朱张会讲及伴随而生的“南岳倡酬”,既蕴含着学者深刻的理学思辨精神,又沾溉着文人浓郁的人文言志情怀,既是思想的碰撞,也是诗性的言说。书院大师借鉴禅林制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了语录体、日记体散文的发展。作为书院制度的产物——语录体,其文学性的缺乏乃至丧失往往招人病垢与批评。 第四章“科举背景下的书院与文学”在科举文化已然成熟的宋代社会,应举可以说是士人生命中所固定包含的路途,也是士人普遍追求的最高价值。科举制的渐趋完善,又成为刺激士人步入学校的主要目的。书院作为宋代官学之外的另一种重要教育机构,不可避免地受到科举强大的冲击与影响。宋代科举考试科目(经义、诗赋、策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书院教育的文学性内容,这客观上提高了书院学子的文学功底,为其日后成长为文学家提供了切实的可能。同时,书院老师应学子举业之需,不仅向其传授作文之法,而且会依自身之心得编写书籍,这类创作,熔铸了书院和科举交互作用的元素,然客观上却成为文学精品,并被后世奉为圭臬,如吕祖谦之《古文关键》。在科举这一脉络下,书院教育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第五章“以书院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大量的书院诗、书院记,是宋代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和文学现象,其极大地丰富了书院的人文品质和文化内涵,丰富了宋代文学的题材类型,也是宋代书院与文学关系最直观的表现。 本文还附录了四篇小论文,《宋初江南三书院的文化阐释》主要从文化生态学视角论述了宋初江南三书院——华林书院、雷塘书院和东佳书堂,由扬名天下到渐趋式微的过程及文化意蕴;《宋代书院教育与文学平民化》一文,主要阐述了宋代书院的平民化教育对宋代文学平民化倾向的影响;《宋代书院与祠官关系的文化考察》一文,关注于宋代祠官寄居书院讲学或兼任书院山长这一文化现象,揭示了宋代士人的淑世精神和宋代书院制度化乃至官学化发展趋势。就祠官寄居书院而言,宋人的淑世精神体现为宋代士大夫在政治之外对经世之志和生命意义的另一种实践与诠释。《宋代书院语境下的文学传播——以朱熹<白鹿洞赋>为考量》一文,尝试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宋代书院与文学的关系,书院不仅是讲学之所、文学生成之乡,也是文学传播的上佳媒介。书院语境下的文学传播有着理学的深刻烙印。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