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倾听
作者: 宋立华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启示   比较   孔子   教学倾听  
描述: 在中西方教育史上,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伟大的教师形象,对后世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善于倾听的教师,有值得称道的教学倾听实践。从倾听目的、倾听态度、与言说者之间的关系、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四个维度,对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典型教学片段及相关材料进行比较与分析,有助于深入思考当今教学倾听的若干问题,从中获得重要启示。
从陌生人到共同体——孔子及其弟子师生关系伦理性质考论
作者: 李薇薇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共同体   陌生人   熟人   孔子   师生关系  
描述: 孔子之前时代教育关系的成立来源于行政命令或家族办学,本质上是从熟人关系直接派生出来的。与之前教育形式相比较,孔子与其学生的关系最初具有陌生人性质。通过教学活动,他们最终转化为熟人性质甚至是拟亲人性质的师生关系。当拟亲人性质的师生关系出现时,容易蜕变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然而孔子与弟子之间形成的却是道义共同体,从而形成了人际关系中崭新的一伦——“师生”,奠定了古典时代师生关系伦理的基本内涵。
袁枚与吴镇的后期交往及论争考辨——兼及乾嘉文坛的诗学理论和儒佛信仰之争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嘉文坛   诗学理论   袁枚   吴镇   信仰危机   后期交往  
描述: 袁枚与当时西北诗人吴镇的交往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二人诗文往来,关系融洽。但乾隆五十八年(1793),二人在张晋和许珌诗作是否入选《随园诗话》、如何对待生死两个问题上意见不一而发生论争。这场论争影响了二人的融洽关系,还涉及到乾嘉时期诗学多元化格局和乾嘉文人的信仰危机。乾隆六十年(1795),吴承禧代父作祝寿诗祝袁枚八十大寿,二人关系得以缓和。随后,吴镇两次拜访袁枚于随园,二人尽释前嫌。厘清袁枚和吴镇之间的交往事实,特别是辨清二人论争情况,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乾嘉文坛的认识。
心与礼的相合——朱熹礼学内化的厘清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描述: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儒释道思想呈互相融合与斗争之局面。此时朱熹对儒家礼学之建构甚为重视,认为礼为沟通人与天、行与心之必要桥梁,礼之实现为心与礼的相合。这种精神维度的相合有着宇宙论的合法性、永恒性和心性论的必然性、自觉性,因气禀存在着“圣人似的自诚明”与“圣人以外的自明诚”两种不同方式。朱熹以心与礼的相合实现了礼之内化,激活了礼的内在生命力,更以此开辟了天人合一之礼学路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孔门弟子到耶稣门徒——曾国藩家族的基督徒成员及其宗教观考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督徒   曾国藩家族   基督教   基督教救国论   儒耶对话  
描述: 曾国藩家族成员作为曾子后裔,一直以捍卫儒学正道为己任,但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基督教却逐渐嵌入以儒学为治家之本的曾国藩家族。辛亥革命之后,社会纷繁复杂,人心陷溺,曾国藩家族出现了第一批基督徒成员,此种现象也暗示了曾国藩家族的“基督化”趋势。他们为了国家昌盛,谋求当时社会问题之解决,秉持基督教救国论,以基督教作为其救国之手段。此外,他们还利用自身扎实的儒学背景,践行儒耶互补,并有部分成员将佛教信仰亦带入自己的生活之中,使得曾国藩家族内部出现儒释耶三教合流与互补的现象。此举既是基督教本色化的表征,更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范性尝试。
论书院初兴与中晚唐士人转型及儒学复兴之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书院   儒学复兴   士人转型  
描述: 唐代书院之名最早出现于唐高祖武德年间,真正具有教育性质的书院实源于山林寺院。唐五代书院主要由地方士人和地方家族创办,表明中唐以降地方士人和地方家族具备了掌握教育资源的能力进而有了获得政治地位的可能。地方士人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已经异军突起,这正好折射出唐五代时期士从世家大族向地方士人转型的特征。习业书院的士人习古文读经典又不限于章句,自觉阐发儒经精义以求救世治乱,这既凸显了儒家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强烈的拯时淑世精神,也说明崛起于书院的地方士人受到了当时儒学复兴这一时代新风气的影响。
“知者乐水”与“上善若水”——论柳诗“枯澹”之美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枯澹”   “中和之美”   苏轼   柳宗元   儒家  
描述: 苏轼评柳宗元诗,好用“澹泊”“枯澹”等语,意指其诗歌创作形貌朴实而情韵丰满。所谓“枯澹”之美实与儒家所倡“中和之美”、道家所倡“法天贵真”本质相同。柳诗中具有“枯澹”之美的作品,集中创作于元和五年至元和十年之间。在此期间,柳宗元深受儒、道两家“知者乐水”“上善若水”等观点的影响,力求改变“躁进”心态,愤懑之意减淡,内心日趋平和,诗歌创作讲求自然,故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枯澹”之貌。此外,移居愚溪也是造成柳宗元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之一,而苏轼的个人处境和遭遇,也使他格外看重柳诗的平淡自然之作。
从汉大赋中的天子车驾看汉代礼制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驾   小驾   汉大赋   大驾  
描述: 汉大赋中的天子车驾包括大驾、法驾、小驾。透过汉大赋车驾描写的不同,可以发现汉代礼制的变迁及文人心态的转变。从《子虚赋》的奢侈到《上林赋》的守制,司马相如确立了汉大赋的描写格局与摹礼特色。从《上林赋》的崇儒车驾到《甘泉赋》中的甘泉卤簿,汉代赋家于崇儒外衣之下,兼容了多种文化精神。而在《两都赋》与《二京赋》的车马描写中,则可见东汉文人在追慕西汉与赞扬当朝之间的尴尬处境
从华夷之辨到古今之辨——关于中唐古文运动发生背景的再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夷之辨   中唐古文运动   儒学复兴   古今之辨  
描述: 本文从前人有关华夷之辨为中唐古文运动诱因的说法入手进一步分析,认为在华夷之辨与古文运动之间存在一条"辨华夷—复尊儒—辨古今—学古文—复古道"逐步递进的线索。边疆危机、藩镇割据等安史流弊促使华夷之辨在中唐士人心中强化,进而引导士人对"华"之本体进行审视,产生儒学复兴的使命感。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华夷之辨延伸为古今之辨,即矫正华夷相杂的"今"文化,回归纯净的华夏"古"文化。中唐古文运动正是这种回归古典理念在文学领域的表现,即通过写作与古圣先王著述表达相一致的文体,探求古道精髓,复兴古典文化。这种复兴的终极目的则是儒学复古基础上的创新。
“海峡两岸溥心先生艺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学   研讨会   恭王府   艺术风格   海峡两岸   北京时期   艺术成就   爱新觉罗   文化贡献   辛亥革命  
描述: “海峡两岸溥心先生艺术研讨会”在京召开1997年9月日,北京满学会与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在北京恭王府共同举办了“海峡两岸溥心先生艺术研讨会”,到会的专家、教授及溥心先生的亲族、弟子共三十余人。溥心先生姓爱新觉罗,名溥儒,字心。清光绪二十二年(...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