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妥协论证”与“方便教化”:牟子和契嵩对于儒学的不同抉择
作者: 陈坚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方便教化   妥协论证   抉择   儒佛圆融  
描述: 牟子与契嵩作为不同时代的佛教思想代表人物,他们面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挑战而不得不对儒佛关系做出抉择,而二者在抉择儒佛关系方面却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和特点。牟子在佛教初传时期面对儒家的诘难采用的是妥协论证的方法,即承认儒家思想的正确性,再从儒学中找出与佛教类似的思想和观念来证成佛教;契嵩于佛教鼎盛之际,以方便教化的思路调和儒佛之间的矛盾,即视儒学为佛教的"方便法门",主动将儒学纳入其佛学体系而实现儒学与佛学的无缝对接。从牟子和契嵩有关儒佛"孝道"的论述中可以具体表现出这两种抉择思路的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佛教中国化过程
儒佛道的融通——从碑志看唐代之文化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   文化精神   碑志   唐代  
描述: 唐代碑志以儒家思想为其精神底蕴,在为他人或自己树碑立传时,较多表现出的是儒家的精神,其中的母亲理想形象和对和谐人伦关系之认同集中体现出儒家精神的深刻浸染。佛道思想成为文人人生低谷时抚慰创伤和灵魂的一剂良药,这在唐代碑志中有所反映。而唐代大批僧侣、道士碑志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唐代儒佛道融通的时代精神风尚。唐代碑志中所反映的“理想化”的事迹和品德反映了有唐一代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晕象武夷山儒、释、道三教茶礼俗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茶礼俗文化     武夷山  
描述: 儒、释、道茶礼俗文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茶礼俗也融合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禅宗重视"坐禅修行",佛家茶礼以茶修性,清静寂灭,通过"明心见性",达到佛的觉悟。道家茶礼以茶修心,追求宁静淡泊,通过静观自然美景来陶醉自我,升仙成道。通过列举和阐述三教茶礼俗文化表现,反映了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
进贤县民间丧葬礼仪流程、特色与功能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葬礼   进贤丧俗   儒释道   孝文化  
描述: 进贤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小镇,其民间文化地方特色鲜明且保持了较多的传统内核。作为其民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俗文化由送终、移床、沐浴、入殓、出殡等程序组成。研究发现,进贤丧俗是一种糅合了儒家孝道观念、佛教六道轮回观念以及道教鬼神观念的特殊风俗,是儒释道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下的文化产物。进贤丧俗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增强家族之间的团结,帮助人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孝文化强化以家庭为纽带的孝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家同解:论儒道释文化的“中”道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家   儒道释   中道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以治世视角,从古圣先贤中取得治国修身方案;道家通过探索万物生化的过程,主张反本还源,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释家认为万法唯心,三界本空,去除苦厄须从破我执、法执下手。三家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的矛盾,指归于同一思想:中。儒家中和、中庸,不偏不倚;道家守中归根,和光同尘;释家中观,不一不异。中就是和谐,中就是恰恰好。
儒核道表:陶渊明思想之二元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儒核道表   思想  
描述: 文学研究史上对陶渊明思想的研究已成聚讼之势,儒、道、佛、墨之说各执一端,众说纷纭。实则陶渊明的诗文文本、所处时代特点、家世身世诸方面都透露出他思想的复杂性,呈现儒道兼具特色,通过对其儒学接受研究与儒学影响研究及陶渊明人生理想的探寻,可以发现儒家思想才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陶渊明将之作为安身立命的寄托,为人行事的准则;而道家思想则是愈合其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疗治其身体病痛的一种需要,也是他性格中委运任化、顺应自然的部分契合老庄的体现,是以他心仪孔学,而也每有与道玄相合之时。综合论之,其思想实为儒核道表。
《坛经》版本与南禅思想演变关系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禅宗思想演变   惠能   佛性   坛经版本   儒佛会通  
描述: 《坛经》版本繁多,但真正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三个本子,即法海本、惠昕本和契嵩本。三个本子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关系。梳理这三个主要版本之间传承、演变的关系,可以揭橥《坛经》思想重心演变的轨迹,从而为理解南禅宗思想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视角。概而言之,法海本主要体现了惠能及其以下二代弟子的思想;惠昕本主要体现了由“顿悟法”向“见性法”转移的思想变化;契嵩本则体现了“儒佛会通”、“融合空有”的思想趋势。《坛经》版本的演变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理论的逻辑展开,一方面又折射了佛教自身地位的升降及其与其它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
心外无法 满目青山:法眼文益独特的应化风格及其“清凉家风”的内在气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事圆融   不立文字   清凉家风   文益  
描述: 法眼文益博通经律,精研儒典,其利物应机并无宗门其他大佬或棒或喝或竖指或张弓之高峻凛冽,其一如香象奔波,仅个意气和雅,仅个善顺质直,而绝急流,断惊涛,沉敦、皎洁、脱逸,禅韵诗情,纵横天成。其清凉家风兼具教禅,齐备理事,穷而不穷,尽而不尽,寂灭一切角立、扬抑而平等平等、柔和柔和。
两宋之后“禅宗话语”阐释主体的变迁及“误读”现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禅宗话语   主体变迁   阐释“范式”   误读  
描述: 自宋以后,儒、道、佛三教合一日趋明显,禅宗发展步入一个不同的时代。禅宗话语阐释主体由过去以僧众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居士、普通民众为主;禅宗话语阐释形式历经“文本为主”发展到从“正义”向“明义”、尔后再以“理学”为主的阐释“范式”的转换。基于理论阐释风格变化,在儒教和道教理论影响下,专注于禅宗经典理论解读方式已逐渐失去市场,对禅宗话语的有意“误读”与无意“误读”的情形越来越明显,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使禅宗发展出现衰微之势。
《后汉书》中的桓谭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汉书》   桓谭   人物形象  
描述: 桓谭是两汉之际的著名学者,关于他的历史人物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我们依据范晔《后汉书》及其他有关史籍的记载为大家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桓谭。他才能出众、特立独行,是一位深谋远虑、识见超群的智者,能够在乱世风云中助人助己成功“避祸保身”。他执着坚韧、秉持操守,旗帜鲜明地批判反对谶纬神学,尽显一代“儒宗”风范,只可惜生不逢时,一生命运坎坷、索寞不遇,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人物。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