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名人评传新探索 孔氏研究新收获──评《孔祥熙述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氏   写作手法   述评   文学色彩   作者研究   新探索   阅读需求   新收获   孔祥熙   评传  
描述: 名人评传新探索孔氏研究新收获──评《孔祥熙述评》李和平赵荣达先生所著《孔祥熙述评》是了解、研究孔祥熙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孔祥熙浮沉录》,偏重于对孔祥熙一生各个生活面的叙述与描绘,是文学色彩较浓的孔氏小传。读这部分,可...
释阴阳对转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氏   入声   韵部   阴阳对转   阴声韵   合韵   诗经   特殊现象   通韵   语言现象  
描述: “阴阳对转”是古音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不同韵部之间互相押韵的一种特殊现象,同时也是从理论上对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所作的一种解释。这种理论是在研究《诗经》分部时提出来的,后来又被应用到其它领域。本文只从《诗经》用韵的角度谈
文化的重构与道德的重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道德   重构   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描述: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与“民主”的缺陷,我们不得不提出文化重构和道德重建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三教合流的文化,儒、释、道经过一千多年的斗争与融合形成了宋明理学,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伟大复兴。宋明理学对于哲学核心问题——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解决方式是伦理学的,而西方哲学对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解决方式是本体论——认识论的:“一”导向了科学,而“多”导向了民主。今天我们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文化的重构和道德的重建是其核心任务,而本体论——认识论的建构方式或许是一个选项。
唐代寺僧和举子之间的互动略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寺僧   唐代   科举考试   举子   互动  
描述: 唐代社会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佛教兴盛,寺僧深厚的儒学基础、诗赋才艺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与新兴的科举选官制度相结合,使寺僧和举子的交流和互动成为唐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互动方式有二:其一是寺僧与举子之间相互提携,互惠互利。举子以寺僧为师、向寺僧行卷谋求科考成功;寺僧则通过才学技艺、出谋划策和直接干预科举等帮助举子。其二是遁离人世的寺僧反初还俗参与科考,与此同时,数度落第举子日渐消沉遁入空门。两者之间的互动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唐代高度发达的佛教和日渐成熟的科举选士相结合的产物,是佛教中国化或者说儒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通天地人者曰儒"——黄宗羲与科学关系之系统观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宗羲   科学     系统观  
描述: 精神的"人"--特别是大家的思想、素质与学问等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系统,科学精神、造诣和修养等则可能是其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要素.文章通过"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与科学关系及其影响的系统观考察,揭示了科学在人的塑造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汉扬雄"通天地人者日儒"可谓是千古不易之论.
儒的法律化——冲突与融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族   礼法   儒的法律化  
描述: 通过传统族权、父权、复仇等制度现象的例示与分析 ,说明传统儒家思想的法律化过程。
悟语极照 顿成正觉:中国佛学的思想境域与后现代境遇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慈悲   圆融   止观   神明   边切  
描述: "非纵非横,非识所识",在世界三大宗教和中国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中,唯禅定智慧最深最贵。对中国佛学核心范畴的复读、辨析与重释,不仅可以阐发佛学的人生悟解、思想法脉、精神教化和辩证方法的现代语义,也可公度其"要机"随化的得失轻重。"瞬间持存,敞于域外",后现代境遇更策发了中国佛学陈厚故藏的延宕与造生。
汉文化中的隐净土思想:兼论中土接受佛教净土信仰的思想基础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隐净土   佛教   净土信仰   汉文化  
描述: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后经历了漫长的中国化过程,最终与儒学、道教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教。佛教思想能够在中土传播、生存、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基础,已多为前人所论。而发端于山西并流传到各地的净土信仰中土化之原因,即净土思想传入中土并为汉人接受的思想基础是汉文化中的隐净土思想。隐净土思想包含着汉文化与净土信仰在西方意义上的沟通、汉人对西方神秘世界的探索以及儒家文化中的隐净土思想等内容。
晋商常家商业伦理的基本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常家   商业伦理   晋商  
描述: 明清山西榆次车辋常家,在长期的商业经营活动中,始终秉持社会大义,恪守商业操守,形成了以儒家义利观为价值观基础,以传统诚信观为核心理念的商业伦理体系。常家商业伦理具有崇尚儒学、儒意通商,尚义求利、取予有道,以诚为本、杖信如石,崇商敬业、勤于商事,自强不息、顺势求变的基本特征,与同时期其他商族既有共性又独具特色。
《易传》符号解释视域下的儒道互补会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释   互补   易符号   会通   儒道  
描述: 文章从易学解释对象、对道的解释和天人观三个方面论述了儒道互补会通。作者认为,脱离卜筮语境的易文本符号,意义不确定,为后世解释者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自由的理解和解释的空间,此为易文本符号成为儒道两家的文本和思想重要源头的原因。作为易文本解释之作《易传》不可能脱离文本、完全按照早期儒家已有思想解释,而是必然要选择儒道两家观点、思想和思路。《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主要取决于易文本阴阳符号,从方法论和哲学体系建构框架为儒道两家融合提供了可能性,而“见仁见知”承认了前理解存在和以前理解为前提形成合理的偏见,展现了儒家在易学解释中严谨的易学态度和宏大宽厚的学术视野,最终指向儒道兼收并蓄,避免了儒家在解释道时走向任何一端,这是《易传》之所以能够超越了儒家自身、融儒道两家为一的主要原因。《易传》虽是儒家解《易》之书,却不同于一般儒家解释作品。《易传》之道,既非儒之道,也非道家之道,而是内涵儒道两家的易道。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易传》解释学在尊重易文本原义的大前提下,极大限度地接受了儒道两家已有的论证思路和思想内涵,既重天道也重人道,从天道论及到人道,系统而圆融,建构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易学特色的天人合一的体系,真正实现儒道互补和会通。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