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道之间:白玉蟾的诗词创作与心路历程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路历程   白玉蟾   诗词创作  
描述: 白玉蟾留存1000多首诗词作品,在历代高道中,是工于诗词创作的道士之一。这些诗词作品,大致来说,一部分为阐释丹道理论的道教诗歌,一部分是典型的"文人"作品,二者共同奠定了白玉蟾在道教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白玉蟾的道教诗词源自道教自身的"歌诗传统",而其"文人"作品,与白玉蟾弃儒从道经历和潜藏的士人心态有直接关系。研究白玉蟾的诗词作品,应从白玉蟾的身世出发,历史、多维地看待。
论白沙心学从异端到正统——从龟山从祀和弘治科场案说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龟山从祀   弘治科场案   陈献章   程敏政   白沙心学  
描述: 明成化、弘治年间,白沙心学兴起,以新的学术方法和观念迅速传播,其从异端而为正统,以两大事件为标志。一是龟山从祀。宋儒龟山先生杨时因与蔡京有关系,后世不得从祀孔庙;明天顺八年(1464)陈献章于春阳台悟道创立白沙心学,成化二年(1466)被太学祭酒邢让称学比龟山,是为“真儒复出”,此后陈献章声名渐起;弘治四年(1491),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奏事,要求以学如杨时者为太学师、杨时从祀孔庙以正典祀;弘治八年(1495),龟山得从祀孔庙。杨时地位的确立标志着白沙心学被社会正统所认可。二是弘治科场案。弘治十二年(1499),主考官程敏政受白沙心学影响而提倡陆(心)学,因试题的心学倾向,遭到朝野反对势力围攻,虽然事件使程敏政致仕,但白沙再传弟子伦文叙得中状元,科场案使白沙心学更加深入人心。
先秦无为思想起源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为思想   老子   孔子   起源   吕尚  
描述: 无为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的源头,学者多认为是在于老子,甚至在于孔子。要考察无为思想的起源,还有赖于对"无为"一词的语义界定。"无为"一词主要包含与"有为"相对待之义、天道自然行为之义和绝对不作为之义三类,亦可用作行为禁忌语。以此为导向,可以发现,无为思想可最早追溯到上古先民在原始文明下敬畏、依赖和顺从自然的心理及行为,随着政治文明的深入,又最容易在王朝没落或王朝更替之际滋生,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周文王、吕尚、管仲等人在制止暴政乱政,实现无为而治方面多有思考,其后老子把"无为"视作宇宙、社会、人生的普遍原则,孔子又从德政和礼治来重新诠释无为而治,深刻影响了后世道、儒、法诸家,无为思想至此完全成熟。
樗下的彷徨:庄子“逍遥义”散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逍遥义  
描述: 《逍遥游》中只出现一次“逍遥”,说的是樗下的彷徨者.尽管逍遥之义并不向天分之外展开,而人之于人事中的位置实际也蕴涵于“逍遥义”中.寻求“逍遥义”,或许正需要带着《逍遥游》中瞽、聋者的视听去造访——看不见的看见,听不见的听见.浩荡两千年,庄子的“逍遥义”遍入各家思想,但各家似乎都无法独善自得.在理解庄子“逍遥义”时,不应简单将“有为”归入“儒”而将“无为”归入“道”.
论朱升“王霸并举”的治国之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道   政治思想   霸道   朱升   王霸并举  
描述: 朱升不仅是元末明初"网罗百家,驰骋千古"的硕儒,也是一位"国家重望"、"辅运名世"的开国功臣,文治武功并著。他在政治上伸张"王霸并举"的治国之道,既承扬了孔孟以来以"王道"之德政治理国家,又积极主张以"霸道"之力政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事实上,朱升的治国之道不仅对朱元璋创建明帝国及其初期政局稳定起到了启运之功,而且在儒家政治发展史上也展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试论日本古代“文学”的范畴意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Literature   范畴意识   汉诗文  
描述: 古代日本从中国直接引进中国的“文学”概念,意指儒教、经学与文章之学。直到近世以后,才把“文”、“学”分离;幕府时期,本居宣长主张“和歌”和“物语”的独立,彻底与儒、佛的道德说教分道扬镳,标志着日本古代“文学”范畴意识的真正觉醒。
宋代相权的兴盛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相权   相权兴盛   共治天下   士大夫集团  
描述: 宋初在权力结构的调整中对相权进行了分割,但考察宋代实际的权力运作,宋代的相权自始至终处于兴盛状态,对相权所采取的几项措施都没有对相权产生实质性的削弱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是“以儒治国”,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同时,相权兴盛也是巩固政权的政治需要,亦是当时频繁的军事活动所需。
从辛弃疾作品的儒、道、释倾向看他的人格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至诚   随缘   齐万物   无我   任真  
描述: 本文分别探讨了辛弃疾作品中的儒、道、释三种思想倾向。认为诗人早期追求“真儒”事业,后期则主张以“至诚”参天地,否定儒家的功名思想。对道、释思想则表现为弃其神仙、虚妄之谈,崇尚的是:“齐万物”“无我”和“随缘”的人生观。在此似乎相互矛盾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诗人的以“至诚”“任真”为主的人格特征。正是以这种品性使辛弃疾创造了他的辉煌的一生。
六艺的依附者与保护者--《史记·儒林列传》评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儒林列传   六艺  
描述: 本文首先清理“原儒”的问题,扼要评述了现代人和汉代人有关“儒”及“儒林”含义的主要观点,论证了“儒林列传”为“通经博士列传”,“通经名家或专家列传”。其次,通过分析《儒林列传序》,阐明儒林和六艺的共生体关系。第三,总结司马迁“以经系人”的独特写法,按照《五经》顺序,逐一评说《儒林列传》正文中那些有特别意义的人和事。最后,简要回顾汉代儒林传经的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得出汉代儒林既是六艺的依附者又是六艺的保护者这一结论。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之根本精神──“无我相”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我相”   中国诗歌艺术精神   禅宗  
描述: 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共同特正是“无我相”;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也是“无我相”,代表儒释道三家精神的诗人屈原、王维和陶渊明三派诗歌,以艺术手段显现至高无上之境──“物我皆忘”,“物我一体”、在此境界之中,诗歌作为艺术家心灵的外化,绝不是中纯的语言文字对情感的渲泄,而是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通达这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正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