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张之洞《劝学篇》研究
作者: 石文玉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学道统   社会制度变革   中体西用   《劝学篇》  
描述: 张之洞(1837—1909),晚清政界开新的儒臣;《劝学篇》,晚清自强变革的思想底本。当时,旧学,顽固守旧;新学,过激冒进;两者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历史歧路,并与晚清“自强”的本意渐行渐远。张之洞的《劝学篇》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境遇下应运而生,适时地提出“中体西用”说,意欲借此两线作战。学界历来缺乏对《劝学篇》细致而系统的研读,但却一语断定其“中体西用”学说缺乏逻辑自洽性,这种说法起于严复先生的“牛体马用”说,学界借此再次断定这种逻辑“沟壑”的存在进一步地消解了“中体西用”在实践领域的正面效用,晚清因其覆灭变
优雅的文明——从辜鸿铭到孔子学院
作者: 周子湘   来源: 延河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翻译员   辜鸿铭   晚清社会   华兹华斯   中体西用   孔子学院   英国绅士   《劝学篇》   中国典籍   西安交大  
描述: 一1910年2月,一本名为《中国的牛津运动》的书出版,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张之洞”。此时,张之洞已经故去。写书的人,曾跟随张之洞多年,是他的幕僚,曾受聘为总督衙门的德文翻译员。做张之洞幕僚时,此人因为通晓欧洲多国语言,在外国人面前替张之洞挣足了面子,因而张之洞待他要比别的译员有礼,但并不以“国士相待”,因为此人始终带着英国绅士般的孤傲之气。张之洞认为该办的事务,他敢顶撞;
儒教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相遇——略论现代儒门学者对中西问题的理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儒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保守主义   欧游心影录   历史终结论   贺麟   张君劢   西方国家   中体西用   思想解放   中国现代性   《劝学篇》  
描述: 与西方的相遇是中国现代性历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事件,尽管从起源上——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可以将中国的现代性追溯得更早。(1)因此,理解中国现代性的一个恰当的角度就是提出中西问题。以世界历史
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中的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苟子   礼义   性善   圣人   《劝学篇》   儒家   《荀子》  
描述: 《四库全书总目》云:“况之著书,主于明周孔之教,崇礼而劝学……至其以性为恶,以善为伪,诚未免于理未融,然卿恐人恃性善之说,任自然而废学,因言性不可恃,当勉力于先王之教。故其言曰:凡性者,天之所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四库全书总目》,第770页)这段话当然有很强的针对宋儒的味道,并有回护荀子的意思,但总的说来,还是持平之论。“明周孔之教,崇礼而劝学”的概括,阐明了荀子之学的大体;如果再加上“化性而起伪”这五个字,就是对荀学精确而全面的理解。荀子作为战国末期的儒家巨匠,活跃在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之中,其学问必须在丰富的诸子学背景里才能获得了解。而尤其重要的,则是儒家内部丰富的传统。如果从《荀子》书里来看,儒家内部的子思和孟子构成了荀子不可或缺的对话者。这种对话直接地表现在《非十二子篇》和《性恶篇》等篇。荀子的很多主张,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对思孟的反动,如以性恶对抗孟子的性善,已经为学者所熟知。本文想以《劝学篇》为主,从学与思的角度,对荀子与思孟的差别进行另一角度的理解。一、学的主题...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政治法律思想管窥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法律思想   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封建纲常   《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   福泽谕吉   《劝学篇》  
描述: 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末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同时也是一位宗旨宏达、新旧杂糅的著作家、思想家。死后被清廷谥为“文襄公”。以维系封建纲常名教为己任,被称为一代“儒臣”的他,著作颇丰,后人整理出版的《张文襄公全集》是研究其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参考文献。特别是其《劝学篇》,更是把他的“儒臣”本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优化电力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言简意赅   寓意深刻   电力职工   战国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优化   《劝学篇》  
描述: 战国时期著名儒学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充分表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依托于环境而存在,没有良好的环境,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从谈起。研究和分析我国电力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加强电力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充分发挥客观环境中积极因素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