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道教的传播与政治:以新天师道为例对早期道教传播体系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天师道   政治   传播   寇谦之   道教  
描述: 五斗米道北迁后,三张的传统传教方式被打破,道教的传播体系陷入混乱状态。紧接着佛教迎来了侍入中土后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对道教的传播也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为了重振道教,以寇谦之为首的上层道士借鉴佛、儒思想,清整旧天师道的传播体系,将新天师道建立在依附上层政治的基础之上。
文化的馈赠:关于国学教育和传播的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学   文化   传播   教育   思考  
描述: ,也是从事国学教育与传播应该持守的立场。国学教育和传播需要一种文化向度,其含义首先是在国学教育和传播过程中须要坚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主体意识;其次,文化向度还包括国学教育和传播的目的或者取向,即以培养
试论儒佛道对传播的认识与实践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直觉体悟   经世致用   传播   儒道佛   自在无为  
描述: 本文从文化学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宗教思想的传播观 ,认为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富含对传播的认识和应用 ,归纳起来 ,有三大传播流派 :儒家———“经世致用派”;道家———“自在无为派” ;佛家———“直觉体悟派”。本文还寻绎了中国特色的传播理念和传播实践规律
略论元代广东地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传播   广东   元代   特点  
描述: 元代广东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一定的特点。藏传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粤地。佛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佛儒相争的现象,但佛教的势力比儒教要大得多,甚至欺压儒教。南华寺受到蒙古统治者的扶持和保护,也体现出
论佛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佛说盂兰盆经》对《宝莲灯》的影响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播   故事   佛经   接受   再创造  
描述: 中国的思想体系无外乎儒、道、释三家。释就是释迦牟尼创造的佛教。释迦牟尼不是中国人,但是他首创的佛教却深深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本文并不是从宏观上阐明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或者发生机制,而是从微观上通过《宝莲灯》沉香救母故事对《佛说盂兰盆经》目连救母故事的借鉴的论述来确证此种影响的存在。
论佛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播   故事   佛经   接受   再创造  
描述: 中国的思想体系无外乎儒、道、释三家。释就是释迦牟尼创造的佛教。释迦牟尼不是中国人,但是他首创的佛教却深深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本文并不是从宏观上阐明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或者发生机制,而是从微观上通过《宝莲灯》沉香救母故事对《佛说盂兰盆经》目连救母故事的借鉴的论述来确证此种影响的存在。
孙思邈药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中医药咨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   传播   孙思邈   药王形象   永恒性  
描述: 孙思邈药王形象在唐代传播是大唐盛世社会各阶层的集体无意识的民族认同,也是药王形象所体现的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和合传播。孙思邈药王形象在古代的传播,是以大众化的信息传播为手段的典型代表,就传播的社会环境
唐朝时期儒学在朝鲜和日本之传播及影响
作者: 赵金辉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朝鲜   传播   影响   日本   儒学  
描述: 本文立足于唐朝,阐述儒学在朝鲜、日本的传播及影响。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王朝,唐朝时期中国与朝鲜、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较以往更加频繁。朝鲜和日本纷纷遣使来唐,并派遣留学生来唐学习。随着中外文
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
作者: 王瑞平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播   人口迁移   明清   儒学   云南  
描述: 导的汉文化也随着移民的到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传播。 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研究明清时期云南移民及儒学传播的意
汉代河间儒学与《毛诗》
作者: 王长华   易卫华   来源: 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河间儒学   传播   形成   影响   《毛诗》学派  
描述: 《毛诗》从文献保存、经典阐释到传播都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实际上,献王恪守的“实事求是”、重视礼乐教化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毛诗》解诗特色的形成。
< 1 2 3 ... 5 6 7 8
Rss订阅